1. 首页 > 幼师学校

泸州师范四川省立师范学校(四川泸州师范校)

泸州师范四川省立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泸州师范”)作为西南地区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自1902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树师范标杆,育教育英才”为使命,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学校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在战火中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在改革开放中率先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进入新时代后更以“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为定位,构建了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百年发展历程中,培养了近十万名教育工作者,仅川南地区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均出自该校,形成了“扎根基层、服务教育”的独特办学传统。

泸	州师范四川省立师范学校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轴,构建了“基础文理+艺术教育+教育技术”三位一体的学科框架。其中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核心专业通过教育部三级认证,学前教育专业连续五年位列四川省同类专业评估前三。近年来更依托“智慧教育实验室”“川剧非遗传承基地”等平台,开发出融合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传统文化创新的课程群,形成“传统师范底蕴+现代教育技术”的双重特色。

就区域影响力而言,泸州师范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与周边37个区县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近三年定向输送乡村教师2300余人。其独创的“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观察-模拟-实战)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竞争力在川南地区师范院校中持续领跑。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川南经纬学堂,历经六次重大改制:

时期 校名变迁 办学性质 关键事件
1902-1935 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校 官立中等师范 首开四川新式师范教育,设四年制简易科
1936-1949 国立泸州师范学校 国立中等师范 抗战时期接纳华东地区流亡师生,增设国语专修科
1950-1978 川南师范专科学校 专科层次师范 首办数学、中文专科班,学制二年
1979-2003 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专科师范 开设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等12个专科专业
2004-至今 泸州师范四川省立师范学校 本科层次师范 升格本科院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二、学科专业布局对比

通过与成都师范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横向对比,可见泸州师范的学科特色:

学校名称 师范类专业占比 国家级特色专业 省级一流专业 非师范专业数量
泸州师范 82% 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音乐学 9个
成都师范学院 75% 物理学、地理科学 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68%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21个

数据显示,泸州师范保持最高师范专业纯度,非师范专业聚焦“教育+信息技术”交叉领域,而川渝同类院校普遍向文旅、商贸等应用型专业拓展。

三、师资结构特征分析

指标项 泸州师范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专任教师总数 582人 1835人 1268人
教授占比 21% 34% 28%
博士学位教师 47% 61% 53%
双师型教师 63% 32% 41%

相较于省属重点大学,泸州师范虽在体量上存在差距,但“双师型”教师比例突出,且90%以上的师范专业教师具备基础教育一线任教经历,这与学校“县域教育人才摇篮”的定位高度契合。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构建“三维协同”培养体系:

  • 课程维度:实施“4+X”证书制度(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证+艺术特长证+教育技术证)
  • 实践维度:推行“1234”实践模式(1个教育见习学期、2次教学实训、3类课题研究、4个月顶岗实习)
  • 发展维度:设立“卓越教师实验班”,实行“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制

近三年数据显示,该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奖项142项,毕业五年内成长为县级名师的校友达367人,印证了应用型培养的有效性。

五、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学校打造“三位一体”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 核心内容 代表性成果
精神文化 “敦品励学 弘文尚教”校训传承 出版《百年师魂》校史丛书,建立校史数字馆
行为文化 “三字一话”师范技能训练 连续23年举办全校粉笔字大赛,普通话测试达标率99.7%
环境文化 川南园林式校园营造 建成“师苑八景”,将师德名言嵌入景观设计

六、社会服务效能对比

通过与其他区域性师范院校对比,泸州师范在服务地方教育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服务领域 泸州师范 乐山师范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帮扶 年均培训乡村教师4300人次 3200人次 2800人次
教育决策咨询 承担市厅级课题67项 49项 55项
校地合作项目 共建7所附属学校 4所 5所

特别是在乌蒙山区教育扶贫中,学校派出的支教团队帮助对口县中学本科上线率提升42个百分点,形成“造血式”帮扶机制。

七、数字化转型实践

学校近年投入1.2亿元建设智慧校园,形成三大数字化支撑体系:

  • 教学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涵盖32类教学场景,支持AI课堂分析
  • 管理系统:上线“师苑e站”APP,集成学业预警、实习跟踪等功能
  • 资源系统:建成川南教育云平台,存储优质课例2.3万节,覆盖全学段教材

2023年数据显示,数字化教学覆盖率达87%,较2019年提升65个百分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优良率从58%升至89%。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学校需突破三大瓶颈:

挑战领域 具体表现 应对策略
生源质量竞争 省内位次逐年下滑,优质生源流失至综合性大学 实施“师范英才计划”,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前10%考生
学科升级壁垒 硕士学位点申报三次未果,限制高层次发展 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开展“2+2”联合培养硕士项目
区域辐射局限 省外知名度较低,国际合作项目空白 加入“一带一路”师范教育联盟,启动东南亚汉语师资培训项目

通过上述战略调整,学校计划在未来五年实现从“区域性师范院校”向“全国知名基础教育人才高地”的转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7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