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广汉师范学校历史(广汉师范校史)

广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区域教育变革与国家师范人才培养战略的演进脉络。该校自1905年创立以来,历经晚清实业救国浪潮、民国乡村教育实验、新中国师范体系重建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现代化转型,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通过百年积淀,学校形成了"扎根乡土、师德为本"的办学特色,其历史轨迹与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紧密交织,成为观察中国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微观样本。

广	汉师范学校历史

一、历史沿革与阶段特征

时期校名变更隶属关系核心职能
1905-1937川西师范学堂→广汉县立师范学校地方乡绅筹建→国民政府教育局管辖初等师资培养、私塾改良
1938-1949四川省立广汉师范学校省教育厅直属抗战时期师资应急培训、乡村教育实验
1950-1978川西广汉师范学校→广汉初级师范学校川西行署→绵阳专区→德阳地区管辖中师规范化建设、扫盲运动支撑
1979-2000四川省广汉师范学校省地共管三年制中师标准化教学、学历函授教育
2001至今广汉师范学校(保留建制)并入地方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文化传承基地

二、办学规模与空间布局演变

时间节点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在校生规模
1905年建校12亩(含农田)800㎡木结构校舍60人(速成班)
1946年扩建85亩3200㎡(含防空洞)320人(含保育生)
1958年调整110亩(含农场)4500㎡苏式建筑群580人(三年制中师)
1985年标准化建设135亩1.8万㎡(教学楼/实验室)1200人(含民办教师进修)
2000年合并前150亩2.5万㎡(含电教中心)1500人(含大专函授)

空间扩张与规模波动折射出三个关键转折:1938年抗战内迁带来的临时性扩容,19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公有制转型,以及1978年后应对基础教育师资缺口的快速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始终保持着"教学-实践-生产"三位一体的空间功能布局,农场、校办工厂与教学楼的并存成为师范教育劳动化特色的物质载体。

三、师资结构与教育理念嬗变

时期专任教师学历构成特色师资群体主导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本科及以上35%(含留学生)乡村教育派(晏阳初团队驻校)生活教育、平民教育
社会主义改造期专科为主(85%)转业干部教师团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本科比例回升至60%特级教师讲师团"一专多能"培养模式
世纪之交硕士占比突破15%双语教学团队素质教育导向

师资队伍的学历波动与国家教师政策紧密相关。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导致师范体系重构,学校出现专科化倾向;1978年后通过"五大生"转正逐步提升学历层次。特别在1980年代,学校首创"双导师制",聘请当地名师参与实践教学,形成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的培养特色。

四、课程体系的时代烙印

  • 1905-1937:以"读经讲经"为核心,开设修身、算术、体操等基础课程,强调科举遗风与新式教育融合
  • 1949-1952:废除公民课,增设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论,建立政治主导型课程体系
  • 1953-1966:推行苏联教学计划,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及数学教学法等专业化课程模块
  • 1977-1999:恢复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新增计算机基础、外语口语等现代化技能课程
  • 2000年后:压缩教育学课程比重,强化教育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等应用型课程

五、毕业生去向与社会服务

累计培养各类师资2.3万余人,其中:

时期普师比例民师比例升学率
1950-196575%25%3%(保送进修)
1977-198560%40%15%(自考专升本)
1990-200045%30%25%(对口高职)

数据显示,学校始终承担着双重使命:既为县域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又承担民办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特别是1980年代开展的"一条龙"试验(从幼师到中师连贯培养),开创了省级师范定向培养的先例。

六、重大历史事件影响

  • 1932年"新生活运动":推行军事化管理,建立学生自治会组织体系
  • 1974年"师道尊严"批判:取消传统师德考核,代之以政治表现评定
  • 1985年职称改革: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打破终身制铁饭碗

七、文物遗产与文化传承

现存历史建筑包括:

建筑名称建造时间功能演变保护现状
劝学楼1908年校史展览馆市级文保单位
尊经阁1935年省级文物保护点
耕读园1952年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物质遗存承载着"勤学笃行"的精神传统,其中劝学楼保存的民国时期教学日志、学生作业本等实物,完整呈现了师范教育的原生态样貌。

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网络的基层节点,广汉师范见证了从中等师范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完整周期。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量,更在于构建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培养范式。2001年并入地方院校后,虽停止独立招生,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史研究等方式延续教育文脉,成为区域教师文化建设的精神地标。

当前,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背景下,该校历史经验对破解乡村师资结构性短缺、重塑师范生职业认同等问题仍具启示意义。其"教学做合一"的实训传统、"乡土情怀培育"的价值导向,为新时代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99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59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