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公办民族师范学校,承载着培养藏区基础教育师资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学校始建于1978年,历经四次迁址与扩建,现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民族教育属性突出,开设藏汉双语教学班,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核心专业,毕业生遍布川西高原基层教育单位。近年来,学校通过“校地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链条,为民族地区输送了万余名教育人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汶川县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威州民族师范学校,2008年汶川地震后异地重建,2015年被认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当前定位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摇篮”,重点服务藏区乡村振兴战略。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78-1990 | 初创期,以在职教师培训为主 | 在校生不足200人 |
1991-2008 | 转型为全日制普通中专,增设师范专业 | 在校生突破800人 |
2009-至今 | 灾后重建,获中央财政支持 | 在校民族生占比超75% |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教师占42%,双语教师团队覆盖藏语、羌语教学。教学设备总值达3200万元,建有数字化录播教室、民族工艺实训室等特色场所。
指标 | 威州民师 | 省内同类学校均值 |
---|---|---|
师生比 | 1:12 | 1:15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 | 38% | 26% |
民族题材教材开发量 | 42种 | 15种 |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藏汉双语)、音乐教育等8个专业,构建“基础课程+民族技艺+教育实践”三维课程体系。藏文书法、羌绣工艺等校本课程占比达30%。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民族特色课程 |
---|---|---|
学前教育 | 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 | 藏族民间舞蹈、唐卡绘制 |
小学教育 | 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 | 藏语语法、羌族文学选读 |
音乐教育 | 声乐基础、乐器演奏 | 藏族山歌技法、羊皮鼓制作 |
四、学生结构与升学就业
近三年招收学生中,藏族占68%、羌族占17%、汉族占15%,90%以上来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流向乡镇中小学。
年份 | 招生数 | 升学率 | 对口就业率 |
---|---|---|---|
2020 | 452人 | 41% | 89% |
2021 | 517人 | 37% | 92% |
2022 | 601人 | 45% | 95% |
五、民族教育创新实践
实施“双语双元”培养模式,开发《藏汉对照教育学》《羌族文化概论》等校本教材。与马尔康中学、九寨沟小学等建立“师徒制”实习基地,年均接收顶岗实习生200余人。
六、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雪山书院”文化品牌,年均举办羌绣工坊、藏文书法展等民族文化活动40余场。组建“云朵上的歌声”民族合唱团,创排《尔玛姑娘》等舞台剧,获省级艺术展演金奖。
七、基础设施与智慧校园
占地120亩的新校区配备地震预警系统、空气能供暖装置。建成民族教育数字资源库,收录藏羌彝民族教育视频课程800余节,实现优质课程县域全覆盖。
八、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年培训基层教师1200人次。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建“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发推广《民族地区课堂管理策略》等成果。
作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标杆,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通过精准对接藏区教育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双语能力+民族文化+教育技能”的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化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巩固民族师范教育高地的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6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