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景德镇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校训“诚朴恕毅”,是镌刻在这所百年学府精神丰碑上的核心价值符号,是其跨越世纪办学灵魂的高度凝练。这四个字,并非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深深植根于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的独特水土与文化基因,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陶瓷工业与艺术教育的兴衰起伏而逐步形成、确立并光大的。它承载着学校从初创时期实业救国、培养专才的朴素理想,到如今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名校的宏大愿景。“诚”与“朴”,既是陶瓷艺术创作中对材料、对技艺、对内心的基本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基石;“恕”与“毅”,则体现了在艺术探索与科学攻坚中所需的博大胸怀与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则校训的历史,几乎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史同步,它见证了中国陶瓷教育从传统“师徒相授”模式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转型的全过程,其内涵也在时代的激荡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从最初侧重于技艺传承与职业道德,扩展到对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全方位要求。理解“诚朴恕毅”,不仅是理解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是理解中国现代陶瓷文化教育演进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这所特色大学在守护传统与开拓未来之间寻求平衡的独特路径与不懈追求。景德镇陶瓷大学校训“诚朴恕毅”的深厚意涵与历史脉络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精神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校训“诚朴恕毅”,由四个独立的汉字构成,每个字都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导向,共同构筑了学校育人体系的基石。

“诚”,乃立身之本,为学之基。在陶瓷的世界里,“诚”体现为对材料的真诚、对工艺的诚信、对艺术创作的诚恳。泥土不会说谎,火候无法欺骗,一件陶瓷作品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抱有一颗真诚的心。于学术研究而言,“诚”要求的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反对弄虚作假;于个人修养而言,“诚”倡导的是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品格。它是所有事业起步的出发点,要求师生在面对知识、技术和艺术时,必须保持内心的纯粹与真实。

“朴”,即质朴、朴素、返璞归真。这深刻契合了陶瓷艺术的本质。最优质的瓷泥往往其貌不扬,最经典的器型常常简约无华,最高级的釉色可能归于平淡。“朴”是一种美学追求,反对浮华矫饰,强调内在质感的表达;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倡导师生在物质生活上保持简单,将精力专注于学问与创作的深化。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朴”的价值更显珍贵,它提醒人们回归本源,从最根本的技艺和原理中寻找创新的力量。

“恕”,意为宽恕、体谅、推己及人。这在强调协作的陶瓷生产与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一件精美的陶瓷器,从练泥、拉坯、施釉到烧成,是多个环节、众多工匠通力合作的结果。“恕”要求具备团队精神,懂得换位思考,包容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学术观点。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恕”代表着一种文化包容性与国际视野。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地陶瓷艺术的精华,同时将中华优秀陶瓷文化传播出去。

“毅”,指的是坚毅、刚毅、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陶瓷制作是“土与火”的艺术,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失败是常态。一次不成功的烧制,可能意味着数十天的心血付诸东流。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无法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毅”是对困难的挑战,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无论是攻克一项材料科学的技术难题,还是反复打磨一件艺术品的细节,都需要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它激励师生在追求真理和艺术极致的道路上,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诚朴恕毅”四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诚”与“朴”是内在的修养与底色,“恕”与“毅”是外显的行动与姿态。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和学术氛围:以真诚质朴之心为人处世、钻研学问,以宽容坚毅之志面对挑战、成就事业。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早期孕育

“诚朴恕毅”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紧密交织,是其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结晶。

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10年成立的中国陶业学堂。彼时,中国国力衰微,民族工业羸弱,景德镇的传统陶瓷业虽底蕴深厚,但也面临技术落后、生产模式陈旧的困境。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创办新式学堂,旨在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陶瓷专业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学堂的教育理念天然地包含了“实干”、“务实”、“精进”等要素,这为后来“朴”与“毅”精神的萌芽提供了土壤。早期的教育实践强调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吃苦耐劳,这本身就是一种“朴”和“毅”的训练。

在随后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几经变迁,先后更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景德镇市陶瓷专科学校等。无论校名如何更改,地处景德镇这一核心产瓷区,学校始终与行业命运休戚与共。陶瓷行业的特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

  • 诚信守约的商业道德(“诚”),
  •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视为“朴”与“毅”的结合),
  • 以及在艰苦生产环境中坚持不懈的耐力(“毅”)。
这些行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成为师生们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对江西地区的深远影响,也为校训提供了思想资源。“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恕”直接来源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诚朴恕毅”这四个字在被正式提出之前,其精神内核早已在学校的人文环境中悄然生长。

在改革开放以前,虽然“诚朴恕毅”尚未被明确确立为统一的校训,但其代表的精神已经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老一辈教育家和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之中。他们以身作则,展示了何为对陶瓷事业的忠诚热爱,何为在艺术追求上的质朴无华,何为在学术交流中的宽厚包容,何为在困难条件下的坚韧不拔。这段历史时期,可以看作是校训漫长的孕育和萌芽期。


三、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时代背景

“诚朴恕毅”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正式校训,其确立时间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和规范化进程密切相关。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本科院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这一背景下,总结办学传统、凝练大学精神、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标识,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迫切需求。一个能够高度概括学校特色、指引师生行为的校训,呼之欲出。

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深入的研究,学校最终从深厚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出发,确立了“诚朴恕毅”四字校训。这一确立过程,本身就是对学校历史的一次系统梳理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思考。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已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隐形精神资源的显性化、系统化提升。

这一确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 它回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职业道德的呼唤。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诚”与“恕”所代表的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精神,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 它强调了在科技竞争中坚持自主创新的毅力。 我国陶瓷产业要摆脱技术依赖,走向高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创新之路充满挑战,“毅”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支撑。
  • 再次,它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文化自信的定力。 “朴”的内涵引导师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浪潮中,保持清醒,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盲目跟风,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陶瓷作品。
因此,“诚朴恕毅”校训在此时的正式确立,是学校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将历史传统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战略性举措。


四、 校训内涵在当代的深化与拓展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学校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以及“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诚朴恕毅”校训的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人才培养方面,校训的指引作用更加全面。学校不仅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需要“毅”),更注重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诚”扩展到学术诚信、知识产权意识;“朴”体现在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需求,用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华而不实;“恕”则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团队中有效协作。

科学研究领域,校训精神驱动着科技创新。面对陶瓷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前沿课题,科研人员需要:

  • 求真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诚”),
  • 耐得住寂寞,潜心基础研究(“朴”),
  • 以开放的心态开展国内外合作(“恕”),
  • 以顽强的毅力攻克技术瓶颈(“毅”)。
学校在先进陶瓷、古陶瓷修复、陶瓷艺术理论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不是校训精神在科研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上,校训提供了价值坐标。作为中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肩负着守护文明薪火的责任。“诚”是对历史的尊重,要求严谨地研究、真实地传承;“朴”是把握传统陶瓷美学精髓的关键;“恕”意味着以包容的姿态对待各种创新尝试,鼓励多元表达;“毅”则是面对文化传承中的困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性所必需的精神力量。

国际交流层面,“诚朴恕毅”成为学校展示中国高等教育形象的名片。在与国外院校和机构的合作中,学校师生以诚信友好的态度、质朴专注的学风、宽容合作的胸襟、坚韧不拔的品格,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有效推动了中国陶瓷教育与文化走向世界。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校训“诚朴恕毅”,源于历史,基于行业,成于时代,兴于未来。它既是对过往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这四字箴言,如同窑火中锤炼出的精美瓷器,历久弥新,将继续照耀着一代代陶大人砥砺前行,在泥土与火焰的交响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13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0576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