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甘肃医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甘肃医学院校训及历史)

甘肃医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甘肃医学院的校训“养德崇医 见贤思齐”不仅是其立校之基,更是其育人之魂,深刻反映了医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八字校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将品德修养与专业追求、自我完善与榜样学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养德”是根基,强调了医学教育中“德”为先的重要性,要求师生涵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崇医”是核心,体现了对医学事业的崇高敬意与不懈追求,要求师生精研医术、献身医学;“见贤思齐”是方法与动力,源自《论语》,倡导一种积极向上、虚心学习的态度,鼓励师生以贤能为榜样,不断提升自我。从其历史渊源看,校训的凝练与确立,紧密契合了学校从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到甘肃医学院的数十年发展历程,是对一代代甘医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仁爱奉献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标识,更是指引每一位甘医人前行的人生圭臬,在培养德才兼备、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合格人才方面,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与凝聚作用。甘肃医学院校训的深度阐述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内涵剖析甘肃医学院的校训“养德崇医 见贤思齐”虽仅八字,却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每一部分都承载着深远的意义。

养德:这是校训的基石与首要要求。“德”对于医学领域而言,其重要性远超其他许多行业。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普通人的基本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即善良、诚信、正直、仁爱等品质;二是特指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亦即“医德”。医德要求医务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尊重生命、关爱患者、廉洁行医。“养”字则生动地体现了这是一个持续不断、主动进行的内化与修炼过程,强调德行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自觉努力和环境影响。甘肃医学院将“养德”置于首位,充分表明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唯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将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用于正途,真正造福于民。

崇医:这是校训的核心与专业追求。“崇”意为尊崇、推崇、崇高,表达了对医学这一学科和事业的无限敬仰与虔诚态度。医学研究生命奥秘,守护人类健康,其本质是一门神圣而伟大的学问。“崇医”的内涵包括:

  • 敬畏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从而产生对生命的至高敬畏,这是从事医学工作的基本情感出发点。
  • 崇尚科学:医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实践学科,要求师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医学理论和技术,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
  • 热爱事业:激发对医学事业的深层热爱与自豪感,将之作为毕生的追求,而非仅仅是谋生的职业。
“崇医”激励着甘医学子树立远大的专业理想,为攀登医学高峰而努力学习。

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校训的方法论与持续进步的驱动力。它倡导的是一种谦虚好学、自我革新的积极态度。

  • 榜样学习:“见贤”意味着要善于发现和识别榜样,这些榜样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医学巨擘(如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林巧稚等),可以是身边的优秀教师、杰出校友,也可以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 自我提升:“思齐”意味着在看到榜样的优点和长处后,要主动思考如何向他们看齐,如何取长补短,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超越。
  • 自省精神:这句话的后半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样重要,它提醒师生要以反面事例为镜鉴,时常反省自身,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全面的对比观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修养机制。
“见贤思齐”为“养德”和“崇医”提供了实现的路径,使校训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要求,更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终身的成长过程。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甘肃医学院校训的形成,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与文化积淀之中,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甘肃省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在那个缺医少药、百业待兴的年代,学校的创立本身就承载着为陇东地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守护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早期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甘医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师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这种贴近实际、服务基层的传统,从一开始就为“崇医”和“养德”注入了深厚的实践内涵——对医学的尊崇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德行的培养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

在长达数十年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虽然尚未正式凝练出如今的八字校训,但其精神内核已在持续孕育。严谨的教学风气、对实践技能的高度重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持续关注,都为日后校训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代代教师以身作则,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自身就是“贤”的化身,默默践行着“见贤思齐”的准则;一批批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梓,他们的奉献精神就是对“养德崇医”的最好诠释。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升级,学校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甘肃医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这一里程碑式的转变,对学校的文化建设、精神凝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所本科院校需要有一个高度凝练、富有感召力且能传承历史、指引未来的校训。

在此背景下,学校在广泛征集意见、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养德崇医 见贤思齐”这一校训。这一过程是对学校过去几十年办学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系统总结与升华:

  • 它继承了老卫校、医高专时期艰苦创业、注重实践、服务地方的优良传统(“崇医”精神的体现)。
  • 它提炼了历代教师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养德”与“贤”的体现)。
  • 它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见贤思齐”的直接来源)。
  • 它契合了新时代国家对医学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和对医学生“德术双馨”的培养目标。
因此,校训的确立,是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一次深刻确认,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庄严宣告。


三、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全方位融合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深深融入甘肃医学院办学治校各个环节的活的灵魂。

在教育教学中:校训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理念。

  • 课程思政:将“养德”要求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在医学伦理学、临床见习、实习等环节,强化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沉重分量。
  • 实践教学:“崇医”精神驱动下,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完善的实验实训中心,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培养对医学的敬畏与热爱。
  • 榜样引领:通过开设“名师讲堂”、“校友论坛”,评选“师德标兵”、“优秀学生”等活动,树立大量可感可知的“贤”者榜样,让学生近距离“见贤”,从而激发“思齐”的内在动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是营造浓郁育人氛围的主题曲。

  • 环境熏陶: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分布于宣传栏、教室、实验室中,通过视觉系统无处不在的呈现,使其深入人心。
  • 活动载体:围绕校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医学人文讲座、医德故事分享会、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成为践行校训的生动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
  • 文化产品:校训被创作成歌曲、编排成剧目,以更艺术、更贴近学生的方式传播,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校训同样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他们自身必须是“德”与“医”的典范,是学生所能“见”之“贤”。学校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深的学术造诣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思齐”的标杆,实现教学相长。

在服务社会中:校训是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引。甘肃医学院立足甘肃,面向西部,其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校训精神鼓励学生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崇医”之志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健康守护行动,“养德”之品则在奉献与担当中得到升华和彰显。学校组织的各类义诊、健康宣教、对口帮扶等活动,均是校训精神向社会的外延和实践。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甘肃医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应对医学教育挑战的指南针: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伴随着技术至上、人文淡漠的风险。校训中“养德”与“崇医”并重,恰好平衡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醒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医学”,而非“病的医学”,培养出的医生应是充满温度的专业人士。

培育时代新人的营养剂: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见贤思齐”为他们提供了有效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积极向上的成长路径,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中识别真善美,追求崇高,抵制浮躁,潜心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凝聚学校精神共同体的黏合剂:校训是所有甘医人(包括师生、校友)共同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它超越了时空,将不同年代、不同岗位的甘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励着全体甘医人为学校的发展、为医学事业的进步而共同奋斗。

引领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校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使其能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对“德”的理解、对“医”的崇敬、对“贤”的定义都会不断丰富,但校训所确立的核心原则将始终是甘肃医学院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根本遵循和力量源泉。

甘肃医学院的校训“养德崇医 见贤思齐”,是其历史积淀的结晶,办学实践的指南,也是面向未来的承诺。它如一座灯塔,照亮着一代代甘医学子的求学之路和人生航向;它如一粒种子,将仁心仁术的信念深植于每位学子的心中。这八字箴言,必将随着甘肃医学院的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书写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865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62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