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京艺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南艺校训渊源)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其校训“闳约深美”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与文化积淀,更成为指引一代代南艺人精神成长与艺术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一校训由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并于20世纪初期在学校前身上海美专时期便已奠定思想根基。历经百年风雨,“闳约深美”四字已融入南京艺术学院办学的血脉之中,成为其教育理念与艺术精神的凝练表达。它不仅倡导艺术创作者应具备开阔的视野、自律的品格、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审美,更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持续激励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超越。从历史脉络来看,“闳约深美”既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回应,体现出南艺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学术气度。这一校训既是学校身份认同的标志,也是其立足于中国艺术教育前沿的精神基石。

“闳约深美”的提出与思想渊源

南京艺术学院的校训“闳约深美”源自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蔡元培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并积极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力图通过艺术与审美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与文化自觉。他在20世纪初期参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之一)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闳、约、深、美”这四个字作为办学宗旨与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

“闳”指宽广、博大的胸怀与视野,倡导学生不应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或地域文化,而应具备跨领域、跨文化的宏大格局。“约”则代表节制与自律,强调艺术家在自由创造的同时必须有所规范,注重技艺的锤炼与人格的修养。“深”要求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必须抵达本质,探寻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与文化内涵。“美”既是艺术的终极追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的体现,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四字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而具有层次的艺术教育哲学体系。

从思想源流上看,“闳约深美”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中庸”“克己复礼”的道德观念和道家“大道至简”的哲学思辨,也融合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自由与人文精神的推崇。它不仅是蔡元培个人教育理想的凝练,更可视为中国艺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理论建构。

校训的确立与早期实践

“闳约深美”这一理念最初在上海美专办学过程中被提出并贯彻于教学实践。上海美专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模式的艺术学校之一,创始人刘海粟等一批先驱者极力推崇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将“闳约深美”确立为学校的精神指引。

在这一阶段,校训不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深刻影响了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方向。学校倡导写生与创作并重、中西艺术融合,鼓励学生从传统中国书画、民间艺术以及西方油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在“闳”的指引下,学生被要求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领域;在“约”的规范下,学校同样重视基本造型能力和技巧训练;“深”体现为对艺术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重视;而“美”则贯穿于一切艺术表现与审美教育之中。

随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于1958年在南京组建成立南京艺术学院。在这一过程中,“闳约深美”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并被正式确立为南京艺术学院的校训。此后,无论学校建制如何变化、学科如何拓展,这一校训始终作为根本宗旨指导着一代代南艺人的艺术教育与创作实践。

文化内涵与释读

“闳约深美”四字虽简洁,却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释读空间。“闳”既可以指艺术形式的多元与包容,也可以指艺术家胸襟的开阔与视野的广博。它反对狭隘的门户之见或艺术上的固步自封,倡导在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中寻找创新的可能。

“约”往往容易被误解为限制,实则更强调艺术家的自我修养与形式锤炼。没有“约”的“闳”容易流于空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艺术表达中尤其如此。它提醒师生在追求自由创造的同时,需注重基本功、尊重艺术规律、讲求文化品格。

“深”要求艺术不能停留在表面技巧或感官效果,而应具备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它鼓励艺术创作介入社会、反思现实、探索人性,也倡导学术研究应扎根传统、立足问题、贡献新知。这一维度使南京艺术学院不仅仅是一所培养艺术技艺人才的学校,更成为推动艺术思想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既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也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在南艺的语境中,“美”既包括形式之美、技术之美,更包括内容之美、思想之美与人格之美。它要求创作者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与社会,最终通过艺术实现精神的升华与文化的建构。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

南京艺术学院在百年办学过程中,始终将“闳约深美”的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各个层面。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逐步形成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体现了“闳”的包容性与综合性。

在人才培养中,南艺既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也鼓励实验与创新。例如美术专业中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画种并置;设计学科中传统工艺与现代数字媒体共存;音乐学科中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互动的学科生态正是“闳”的体现。而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始终强调基础训练与理论修养并重,反映出“约”与“深”的要求。

在艺术创作上,南艺师生作品既注重审美价值,也强调文化关怀与社会责任。不少教师和校友的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获奖,这些作品往往不仅技艺精湛,更体现出深刻的人文思考与时代意识,是“美”与“深”的结合。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积极推动校地合作、艺术公益与文化交流,使艺术教育走出象牙塔,服务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这也是对“闳”的精神的践行。

在学术研究方面,南京艺术学院不仅拥有多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与研究基地,还持续推动艺术学理论、文化遗产保护、艺术批评等方向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深化对艺术的理解与实践的反思,切实贯彻了“深”的追求。

历史变迁与当代意义

随着时代的演进,“闳约深美”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解读。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教育面临全球化、数字化与市场化的多重挑战,南京艺术学院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学科方向,如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进一步丰富了“闳”的当代意义。

面对艺术创作中可能出现的浮躁风气和过度商业化倾向,南艺更加重视“约”的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定力、自律与专业精神。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学风机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抵制浮躁与功利,回归艺术本源。

在“深”的维度上,南艺近年来大力推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鼓励跨学科合作与深度研究。学校不仅关注艺术本体的演进,也积极回应科技伦理、文化认同、生态关怀等重大时代议题,使艺术创作与研究呈现出更强的思想性与批判性。

“美”的涵义在当代亦进一步扩展。它不仅关乎个人审美修养,更与文化建设、社会和谐乃至人类共同价值的塑造密切相关。南艺通过公共艺术项目、社区美育实践、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使“美”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体现出艺术教育在新时代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

纵观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闳约深美”不仅是校训,更是一种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传统。它源起于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启蒙时期,成长于国家与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并在今天继续指引着南艺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这一校训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文化追求,其影响远远超出一校之范围,成为中国艺术教育领域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在未来的岁月中,随着艺术形态、文化语境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闳约深美”仍将以开放而坚定的姿态,持续激发南京艺术学院的创造活力与文化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06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2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