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芜湖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芜湖校训及其历史)

综合评述芜湖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自强、创新”,是其办学精神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积淀与未来期许。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转设成为独立建制的芜湖学院这一重大历史变革之中。它既是对过往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升华,更是面向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对全体师生提出的核心价值指引。“厚德”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博学”倡导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自强”体现了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尤其契合学校转设发展关键时期的现实需要;“创新”则呼应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域发展需求,鼓励开拓进取。校训的历史虽不古老,但其内涵却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同时极具时代特色。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芜湖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明确自身定位,塑造独特品格,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学识、坚强意志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理解这八字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背景,是理解芜湖学院办学灵魂与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
厚德、博学、自强、创新:芜湖学院的精神标识与行动指南

芜湖学院,作为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芜湖市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2005年的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1年,学校正式转设并更名为芜湖学院,标志着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确立并弘扬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校训,对于学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塑造品牌、引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厚德、博学、自强、创新”这八字校训,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研讨后确立的,它不仅是学校对师生的殷切期望,更是学校自身办学追求的形象化表达。


一、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深层意蕴

校训“厚德、博学、自强、创新”虽仅八字,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价值导向。

厚德:“厚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本意是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厚德”在校训中居于首位,凸显了芜湖学院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要求师生:

  • 修养个人品德: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 恪守职业道德:对于未来走向各行各业的学生而言,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
  • 担当社会责任:要心怀家国天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厚德”是立身之本,是“博学”、“自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缺乏良好的品德,学识和能力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可能偏离正轨。

博学:“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要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切实地实行。“博学”体现了芜湖学院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追求。它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终身学习的态度:

  • 知识结构的广博:鼓励学生不仅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形成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素养。
  • 学习途径的多元:不仅向课堂学、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向社会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学识。
  • 探究精神的培养: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要主动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博学”是为“厚德”提供智慧支撑,为“自强”和“创新”积累知识资本。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唯有博学,才能根基稳固,触类旁通。

自强:“自强”源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宇宙刚健有力地运行,君子应效法天道,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芜湖学院在转设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精神品质。它包含:

  • 意志的坚韧: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
  • 行动的进取: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不断追求卓越。
  • 责任的担当: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价值,贡献力量。

对于一所新转设的院校而言,“自强”是其克服初创期困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而言,“自强”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障。

创新:“创新”是现代词汇,但其精神古已有之,如《大学》中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要及时反省,不断革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芜湖学院将“创新”纳入校训,体现了其面向未来、服务发展的战略眼光:

  • 思维的创新:鼓励师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 知识的创新: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鼓励产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 实践的创新:强调将创新理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创新”是“厚德”、“博学”、“自强”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升华。它驱动着个人和学校不断突破自我,开创未来。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厚德”是方向保障,“博学”是能力基础,“自强”是精神动力,“创新”是目标追求。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芜湖学院理想中的师生形象和学校品格。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

芜湖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它紧密关联着学校从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到独立设置的芜湖学院这一历史性转变。

对母体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与扬弃: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安徽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重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皖江学院在其办学过程中,自然汲取了母体学校的一些精神养分。转设成为芜湖学院,意味着学校办学性质、定位和发展路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一所依托名校的独立学院转变为由地方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身份认同和精神旗帜。
因此,新校训的制定,既要避免完全割裂历史,又要体现崭新的起点和特色。最终确定的“厚德、博学、自强、创新”,其中“厚德”、“博学”体现了对传统教育价值核心的坚守,而“自强”、“创新”则更鲜明地烙印了学校在新时期锐意进取、特色发展的决心。

转设期凝聚共识、重塑精神的需要:高校转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员工、校友以及社会公众都需要一个清晰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来凝聚人心。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承担着这一重要使命。“自强”一词,尤其精准地捕捉了学校在转设初期,需要全体师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努力开创局面的精神状态。“创新”则指明了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同质化竞争中,必须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校训的提出,为处于变革中的芜湖学院提供了稳定的价值基调和前进方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芜湖市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重要城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作为芜湖市主办的本科高校,芜湖学院的办学定位必然要紧密对接地方需求。校训中的“创新”直接呼应了芜湖市打造创新型城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战略目标;“博学”和“自强”则强调了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的人才,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训因而成为学校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

回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对应“厚德”),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对应“博学”)、奋斗精神(对应“自强”)和创新能力(对应“创新”)的时代新人,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芜湖学院的校训完全契合这一时代主旋律,体现了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

芜湖学院校训的形成,是内在发展逻辑与外部环境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三、 校训的践行与校园文化塑造

校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本的精妙和内涵的深刻,更在于其能否真正融入学校的血脉,成为师生员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弥漫在校园空气中的文化氛围。芜湖学院正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让“厚德、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将校训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 在德育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厚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在智育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跨学科选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知识竞赛,营造“博学”氛围。
  • 在体育劳育方面:通过体育锻炼、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磨砺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激发“创新”潜能。

体现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校训最直接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厚德”垂范;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博学”水平;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体现“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们在学校发展攻坚克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强”姿态,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生动的教育。

渗透于校园环境与文化活动: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是校训的重要载体。

  • 物质环境层面: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上,出现在宣传册、网站、录取通知书等各类载体中,使师生耳濡目染。
  • 文化活动层面:学校组织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厚德”模范评选、“博学”读书报告会、“自强”之星表彰、“创新”创业大赛等,让校训精神在具体的活动中变得可感、可知、可行。
  • 制度文化层面:学校的规章制度、评价体系等,都努力体现校训的价值导向,例如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中突出品德、学识、贡献和创新成果。

彰显于社会服务与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引导师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奉献中践行“厚德”;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将“博学”之才应用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创新”;在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中,展示“自强”自信的形象。校训因而也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

通过上述多维度的践行,芜湖学院致力于将校训从文字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内在品格和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以“厚德、博学、自强、创新”为特质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 校训的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芜湖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自强、创新”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引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芜湖学院的校训将“德”置于首位,并与其他三方面素养有机结合,为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清晰的、可操作的校本化解读和实践路径。

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人才培养指南: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博学),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厚德)来把握方向,需要坚韧的意志(自强)来应对挑战,需要创新的能力(创新)来开创局面。芜湖学院的校训前瞻性地涵盖了这些核心素养,为其毕业生在未来社会中赢得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石。

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精神引擎:对于一所新转设的本科院校而言,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足并脱颖而出,必须走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之路。“自强”激励学校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创新”驱动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比较优势。“厚德”与“博学”则确保了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扎实基础。校训是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引擎。

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桥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高校,芜湖学院的发展与区域命运紧密相连。“创新”是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基因,“自强”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厚德”与“博学”则是区域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才竞争力的体现。校训的精神内涵与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学校更好地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服务中壮大自己。

展望未来,随着芜湖学院的不断发展,“厚德、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必将被赋予更多时代内涵和实践成果。它将继续指引着一代代芜院人砥砺前行,也将随着芜院人的奋斗足迹传播得更广,最终成为学校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最闪亮的身份标识。这八字校训,不仅是芜湖学院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它将见证并推动学校在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14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56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