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崇州校区作为四川省内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自筹建以来始终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校地合作模式构建特色化办学体系。校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崇州市,占地面积约12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形成"一校两区"协同发展格局。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机制,校区已建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数字技术等6大专业集群,与京东方、格力电器等3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近五年累计为区域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崇州校区始建于2016年,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号召实施的跨区域办学项目。校区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规划》,重点服务成都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带建设。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现已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成为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核心单元。
发展阶段 | 时间节点 | 核心任务 |
---|---|---|
基础建设期 | 2016-2019 | 完成校区基建,搭建智能制造等4个专业群框架 |
内涵提升期 | 2020-2022 | 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建设省级实训基地3个 |
品牌创建期 | 2023-至今 | 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
二、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
校区选址于崇州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毗邻成温邛高速公路崇州出口,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通过"三纵三横"路网与成都市区实现1小时通勤圈,周边聚集捷普科技、领益制造等规上企业127家。校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可容纳3000人,设立定制化公交专线5条,形成"学习-实训-就业"空间闭环。
交通方式 | 耗时 | 班次频率 |
---|---|---|
地铁+公交接驳 | 85分钟 | 高峰时段15分钟/班 |
校区定制公交 | 60分钟 | 早晚各4班次 |
自驾通勤 | 45分钟 | - |
三、专业布局与产业匹配度
构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双核驱动专业体系,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8个专业与本地装备制造产业匹配度达92%。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等5个前沿专业,淘汰会计电算化等3个传统专业。与成都智能装备产业园共建"厂中校"实训中心,实现设备共享率达75%。
专业集群 | 核心专业 | 对应产业 | 岗位覆盖率 |
---|---|---|---|
智能制造 | 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 | 智能装备制造业 | 89% |
电子信息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新型显示产业 | 82%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 | 跨境电商产业园 | 78% |
四、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现有教职工36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27%,硕士以上学历达81%。实施"双百工程"引进计划,累计柔性引进企业技术骨干97人担任产业导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年均开展顶岗实训超200人次。组建跨企业技术攻关团队12支,取得发明专利23项,横向课题经费突破800万元。
五、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投入2.3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8大实训平台。其中工业机器人装调实训室配置ABB、发那科等国际品牌设备62台套,虚拟仿真中心实现VR/AR教学覆盖率65%。与京东方共建"液晶显示模组生产线"实训基地,年承接实训量超1.2万人次。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地就业占比72%。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格力电器"精匠班"留用率达100%。2023年毕业生平均起薪5820元,较区域平均水平高18%。建立职业发展追踪系统,三年内晋升管理层学生占比17%,创业率6.3%。
七、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牵头组建崇州智能制造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47家。与TCL共建"精密模具研发中心",年承接企业技改项目15项。开发X证书标准4项,其中"工业机器人编程"获国际认证。推行"三段式"学徒培养,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60%,实现招生即招工培养模式。
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开发"蜀绣技艺"等非遗传承课程包。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3项,金额达1800万元。建立社区学院教学点8个,开发老年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疫情期间为56家企业提供线上技术服务,解决生产难题89项。
通过八年建设发展,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崇州校区已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办学生态,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在国际化标准引进、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打造西部职教改革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