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全称(四川遂宁师范校全称)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全称为“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中等师范学校。该校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立足川中地区,辐射全省,形成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作为区域性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教育传统,构建了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体系,为基层教育系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四	川省遂宁师范学校全称

从历史沿革看,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04年创办的“潼川府师范学堂”,历经民国时期“省立遂宁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川北区遂宁师范学校”等阶段,2000年定名为现名。当前,学校占地面积约230亩,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教职工总数逾4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35%。

在办学定位上,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位一体,与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其专业设置聚焦基础教育需求,重点建设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核心专业,同时拓展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形成“主干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

以下通过多维度对比,解析遂宁师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特色:

对比维度遂宁师范学校四川师范大学(成都)西华师范大学(南充)
办学层次中等师范(省级重点)本科(省属重点大学)本科(省属重点大学)
核心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文学类学科
区域定位服务川中经济区基础教育辐射全省及西南地区面向川东北及周边省份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自190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师范教育为根基,经历五次重大转型:从清末新式学堂到民国师范、建国初期川北区重点师范,再到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2010年后,学校明确“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目标,与省属高校形成“中职-本科”衔接体系。

  • 关键节点:2005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中专评估,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 特色路径:依托“校地合作”模式,与遂宁市三县两区教育局共建实习基地

专业设置与学科优势

学校现有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下表展示其与同类院校的学科差异:

专业类别遂宁师范内江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校
师范类专业占比83%65%78%
艺术教育方向音乐/美术/舞蹈音乐学/视觉传达美术设计与制作
非师范专业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电子商务、酒店管理运动训练、社会文化艺术

数据显示,遂宁师范的师范属性更为纯粹,艺术类学科细分程度高于同类中职院校,但非师范专业拓展相对谨慎。

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98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41%。对比川内同类学校:

指标项遂宁师范广元师范学校达州凤凰职业技术学校
师生比1:181:221:15
双师型教师比例63%51%48%
实训设备价值3800万元2600万元4500万元

遂宁师范在师生配比和双师队伍建设上优于多数中职院校,但实训设备投入弱于民办职业院校,反映其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近年来学校年均毕业生1500人,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就业去向集中在川内县域中小学,其中遂宁本地占比约45%,川东北地区占38%。对比数据如下:

就业指标遂宁师范南充师范学校泸州江南职业中学
升学率(本科)28%19%12%
公招入编率67%53%41%
跨省就业比例5%8%15%

数据表明,遂宁师范在本地教育系统的渗透力较强,但学生跨区域流动意愿较低,升学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校园建设与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230亩,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拥有标准化教室120间、实训实验室48个。与川内同类院校对比:

项目遂宁师范德阳孝泉师范学校乐山一职中
生均面积18.7㎡15.4㎡22.1㎡
图书馆藏书量28万册19万册35万册
数字资源数据库6个3个8个

虽生均面积达标,但数字化资源建设滞后于乐山一职中,反映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上的投入不足。

社会服务与区域影响

学校承担遂宁市60%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年均开展国培项目、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超3000人次。与当地教育部门共建“乡村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等平台,形成“校地共生”的发展模式。

  • 典型案例:2022年为蓬溪县定向培养全科教师120名,缓解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
  • 特色项目:“师范生顶岗实习+在职教师轮训”双轨制,年输送实习教师超800人

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本科层次师范院校招生政策挤压中职生源空间;二是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下降导致报考热度波动;三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资源缺口。未来发展可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与重庆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合作,探索“3+4”中本贯通培养新模式。

作为区域基础教育人才供给的核心载体,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本色与适应教育变革间找到平衡点。其“扎根基层、服务乡教”的定位,既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中职院校特色化发展提供样本。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数字化教学能力、升学通道拓宽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在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中保持竞争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47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