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安徽广播影视校训历史)

关于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技并重,知行合一”,是其办学灵魂与精神旗帜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不仅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更紧密结合了现代传媒行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诉求。“德技并重”强调了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等重要性,明确了学院培养的人才既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这是对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知行合一”则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倡导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紧密结合,反对脱离实践的空想和缺乏理论指导的盲动,这与职业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的培养模式高度契合。该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学院自创立以来,始终面向广播、电视、电影、新媒体等传媒领域,这些行业特性要求从业者不仅技术过硬,更需导向正确、作风优良。
因此,“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既是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其所服务的传媒行业人才标准的积极回应。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学子修身砺能,砥砺前行,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传媒事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训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但其核心精神历久弥新,持续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深层内涵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技并重,知行合一”,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对其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

德技并重”构成了校训的基础和两大支柱。“德”指的是品德、道德、职业道德,属于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范畴。在传媒行业语境下,“德”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含义。它不仅仅指一般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更强调:

  • 政治素养与导向意识: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从业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包括追求真理、客观公正、清正廉洁、服务人民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敬业、奉献、创新的职业精神。
  • 人文素养与法制观念: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守法意识。
“技”则是指技术、技能、技艺,属于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范畴。对于一所广播影视类职业院校而言,“技”是立身之本,具体体现在:
  • 专业技能的精湛掌握:如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播音主持、音响技术、灯光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制作等广播影视生产流程中的各项核心技术。
  • 技术前沿的跟踪应用:随着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能够快速学习和应用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适应行业变革。
  • 实践动手与创新解决能力:不仅会操作设备,更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和创新能力。
“并重”二字是关键,它旗帜鲜明地否定了“重技轻德”或“重德轻技”的片面倾向。它宣告,学院所要培养的不是只有技能而缺乏灵魂的“工匠”,也不是空有理想而缺乏实学的“清谈客”,而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并重”理念,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命题,校训借用此概念,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教育学意义。“知”代表知识、理论、认识;“行”代表行动、实践、践行。“合一”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不可分离。在校训语境下:

  • 它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脱离行业实际的空洞理论教学,强调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都围绕这一原则展开。
  • 它鼓励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
  • 它蕴含知行互动的成长路径: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由“知”到“行”,再由“行”反馈于“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校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
“德技并重”与“知行合一”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德技并重”明确了“知”与“行”的内容和方向(知什么德与技,行什么德与技),而“知行合一”则提供了实现“德技并重”的方法和路径(如何将德与技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统一起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理念体系,指引着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自我成长。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院的创建、发展和壮大,经历了从萌芽、凝练到确立和深化的历史过程。其渊源深深植根于学院特定的行业背景、地域文化以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中。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其前身时期。作为一所主要服务于广播影视行业的职业院校,其诞生和发展与我国传媒事业的进步息息相关。在早期的办学实践中,虽然可能没有明确提出像今天这样凝练的校训文字,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业纪律要求”(德的雏形)与“强调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技的雏形)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已经初步显现。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历来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极高要求,这一行业特性自然映射到学院的培养目标上。
于此同时呢,行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也决定了学院必须将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突出位置。这种源于行业需求的“德”与“技”的双重强调,为日后校训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凝练和确立被提上日程。在新世纪初,学院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定位和特色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这一提炼过程,是学院对自身办学传统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升华:

  • 它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明确了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即包含“德”与“知”的素养,“技术技能”则对应“技”与“行”的能力。
  • 它是对传统文化智慧的汲取:“知行合一”的思想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校训更具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 它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回应:面对媒体融合和技术爆炸的时代,培养既能坚守正道、又能锐意创新、既能深度学习、又能快速适应的新型传媒人才,成为学院的必然选择,校训为此指明了方向。
校训确立后,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学院通过一系列举措,如:
  • 将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建设。
  • 在校园环境、宣传材料、重大活动中可视化呈现校训内容。
  • 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讲述校训背后的故事。
这些工作使得校训从文字标语,真正转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指南。
随着国家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校训中的“德”与“技”也被赋予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新内涵。“知行合一”则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展现出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校训与学院办学实践的结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将“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到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教学体系中,校训是核心指引。学院构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体系。在德育方面,不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将职业道德、传媒伦理、法律法规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强化学生的导向意识和责任担当。在技能培养方面,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如演播厅、录音棚、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并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各地市广播电视台、知名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企业等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节和技术标准。这正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

师资队伍建设上,校训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要求。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行业项目,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成果带回课堂。
于此同时呢,也从行业一线聘请资深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结构,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德技并重”的典范。

校园文化建设层面,校训是营造优良学风、校风的基石。学院通过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作品展映、名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比拼技术技能,也考察团队协作、职业规范、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德”与“行”。校园内的舆论导向、制度设计、环境布置,都努力体现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追求,使之处处可见、时时可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校训是每一位学子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它告诫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恪守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底线;要刻苦钻研技术,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服务社会、推动行业进步的实际行动中。许多优秀毕业生之所以能在广播影视和新媒体领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深刻理解并践行了“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院训精神,做到了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技并重,知行合一”展现出愈发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国家战略层面看,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校训所强调的“德技并重”,正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体现。而“知行合一”则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高度一致,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路径。

行业发展层面看,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对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跨媒体、跨平台的技术技能,更要在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清醒头脑,坚守价值导向,具备创新思维和破解难题的能力。这恰恰需要“德”的引领、“技”的支撑、“知”的积淀、“行”的锤炼,校训的内涵完全契合了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

面向未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将继续作为其改革发展的定盘星和导航仪。学院可能会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校训的实践:

  • 更深入地探索“德技融合”的培养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而非简单叠加。
  • 在“知行合一”上寻求更大突破,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更具实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甚至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更紧密的结合。
  • 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技”的内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能纳入培养体系,同时强调技术伦理教育,确保“德”能驾驭日益强大的“技”。
  • 拓展“行”的场域,鼓励学生更早、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践行校训精神。
校训的历史,是学院奋斗史的缩影;校训的当下,是学院办学实践的指南;校训的未来,必将与学院的发展愿景同频共振,继续照亮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它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八个大字,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基因,一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51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6500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