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创立与发展,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乃至贵州省职业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篇章,其诞生并非由单一的个人所决定,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政策导向以及地方不懈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该学院并非由某一位具名的“创始人”独立创建,其背后是黔西南州党委、政府作为决策者和推动者,以及一批教育工作者作为具体实践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将学院的创立归功于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和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更能体现其作为一项重要公共事业和系统性工程的性质。关于学院的前身,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由多所已有相当办学历史和特色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这些学校包括黔西南州农业学校、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学校、黔西南州农机化学校、黔西南州财贸学校、黔西南州卫生学校等。每一所前身学校都在各自领域为黔西南州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它们的合并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优势资源的重组与升华,旨在构建一个专业覆盖面更广、培养层次更高、服务地方能力更强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因此,理解学院的前身,关键在于认识到其多元的构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正是这些前身学校奠定了学院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专业特色。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渊源与创立背景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是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它的成立,是进入新世纪后,黔西南州为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优化地方高等教育布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改革与发展时期。国家政策鼓励通过合并、重组、升格等方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贵州省及黔西南州对此积极响应。彼时,黔西南州内存在多所办学历史较长、各具特色的中等专业学校,它们为地方行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已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对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散办学也存在资源分散、专业设置重复或覆盖面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整合现有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黔西南州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决策过程由黔西南州党委、政府主导,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和规划。可以说,学院的“创始人”是作出了正确战略决策的地方政府集体领导,以及那些为学院筹建奔波劳碌的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负责人。没有这一强大的组织推动力和清晰的顶层设计,学院的诞生是不可想象的。
于此同时呢,那些在前身学校辛勤工作数十年的教职员工,他们积累的办学经验、形成的教学传统、建设的实训条件,为学院的升格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他们也是学院事实上的奠基者。

多元前身:奠定学院坚实根基的各中专学校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并非凭空建立,其血肉与灵魂深深植根于几所底蕴深厚的前身学校。这些学校在数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为黔西南州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黔西南州农业学校:作为一所以农科为特色的学校,它为黔西南这个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扶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其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地方农业资源开发、农作物栽培、畜牧兽医等领域,培养了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黔西南州水利电力学校:贵州水力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该学校专注于水利工程、水电技术、电力系统等领域的教育,为州内外水利电力事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参与了众多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与维护。

黔西南州农机化学校: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机械的应用日益广泛。该学校致力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教学与推广,培养懂得使用、维护和管理农业机械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黔西南州财贸学校:面向商业、金融、财会等领域,该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类人才。其专业涵盖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活跃地方商业、规范财务管理做出了贡献。

黔西南州卫生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护理、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大多毕业后服务于州县乡各级医疗机构,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此外,根据整合方案,可能还涉及其他一些职业培训资源。这些学校虽然规模不一,但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以及相对稳定的生源和就业渠道。它们如同一条条支流,最终汇成了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这条更为宽广的江河。

合并升格:从分散到集中的跨越式发展

将多所独立运行的中专学校整合成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一过程涉及机构合并、人员整合、资源调配、专业重构、校园规划、管理体制重建等方方面面。

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黔西南州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筹建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负责具体的合并升格事宜。工作重点包括:

  • 资源整合与规划:对原有各校的土地、校舍、设备、师资、图书等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确定主校区和分校区布局,规划新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
  • 学科专业重构:打破原有各校专业设置的壁垒,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专业进行梳理、归并和升级。组建新的教学系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群架构。
    例如,将原农校的涉农专业、原水电学校的水利电力专业、原财贸学校的经管专业等进行整合,形成现代农业、水利工程、财经商贸等大的专业类别。
  • 师资队伍提升:中专升格为高职,对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 管理体制建立:建立符合高等学校运行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体系,确保学院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经过紧张的筹备,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并在国家教育部备案。这标志着黔西南州拥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了职业教育层次的重大提升。

成立后的发展与特色形成

学院成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它继承了前身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专业优势,并在新的平台上不断开拓创新。

学院坚持立足黔西南、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紧密对接黔西南州的特色产业,如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山地农业、能源、化工、大健康等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服务的重要平台。

突出民族性职业性相结合的特色。作为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学院注重传承和弘扬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开设与民族工艺、民族旅游等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培养既掌握现代技术技能,又了解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再次,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在校生人数稳步增长,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等硬件指标显著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提高。

此外,学院在内涵建设上也不断深化。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服务行业发展;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院相继成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等,获得了多项荣誉,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历史积淀与时代使命的承续

回顾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其“创始人”是顺应时代要求、作出英明决策的集体力量,而其“前身”则是那几所承载着数十年办学记忆、各具风采的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前身学校不仅是名称和资源的简单合并,更是一种历史底蕴、专业精神、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原农校的务实、水电学校的严谨、财贸学校的敏锐、卫校的仁爱,都在新的学院肌体中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从分散的中专教育到集中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办学层次的提升,更是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服务面向的一次深刻变革。学院承担起了为黔西南州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它站在前身学校打下的坚实基础上,面向未来,开启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征程。每一所前身学校的历史,都构成了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史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章节;每一位在前身学校和学习在合并后学院奋斗过的师生,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赋予了学院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发展动力,使其在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继续书写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辉煌篇章。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调整的成果,也展现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决心与智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00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80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