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代表,自199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绵阳科技城产业优势,构建了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为支柱的专业体系,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产教融合模式。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开设28个紧贴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5%。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引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企业满意度超90%,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绵阳无线电技工学校,2012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现占地680亩,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5.2亿元。秉承"厚德精技"校训,确立"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重点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需求。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98-2012年 | 技工学校阶段,开设无线电、机械加工等专业 | 培养中级技工1.2万人,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7项 |
2013-2018年 | 高职转型期,新增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等专业 | 建成省级实训基地3个,立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 |
2019至今 | "双高计划"建设期,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园 |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5个,毕业生起薪提升至5800元/月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专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三大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采用"平台+模块"课程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5%,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精准对接。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实训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电子信息类 | 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 | 3800万元(含5G基站模拟系统) | 长虹电子、九洲集团 |
智能制造类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4500万元(含FANUC柔性生产线) | 京东方、格力电器 |
新能源类 | 新能源汽车技术、光伏材料制备 | 2800万元(含动力电池检测中心) | 宁德时代、比亚迪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授工程"和"工匠引进计划",形成"高级职称占42%、硕士博士占68%、企业兼职教师占35%"的多元结构。建立"校企双聘"机制,聘请长虹模加工厂厂长等26名产业教授参与教学,组建跨企业技术攻关团队。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56 | 25%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 |
双师型教师 | 189 | 70% | 开发企业定制课程32门 |
企业兼职教师 | 124 | 35% | 共建产教融合教材17本 |
四、教学设施配置
累计投入2.3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基础实训-专项技能-综合创新"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配备L3级自动驾驶模拟平台,工业大数据中心接入企业生产实时数据,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空间融合。
五、产教融合实践
与长虹控股集团共建"杰夫逊智能制造学院",实施"1.5+1.5"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近三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1260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300人次,联合技术攻关项目产生经济效益超8000万元。
六、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创客空间-孵化基地-产业园区"三级孵化链条,年均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5个。2022年"智造未来"团队凭借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银奖,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入260万元。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绵阳京东方等企业定制员工提升方案。牵头组建成渝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开发X证书标准6项,其中"智能终端检测"获批1+X证书试点。
八、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五维四阶"质量监控模型,引入第三方麦可思数据公司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岗位迁移率低于18%,专业对口率提升至83%,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评价优良率达96.5%。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绵阳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成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其"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链嵌入价值链"的办学实践,为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随着新校区扩建工程的推进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落地,学校正向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