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川乡振兴院)

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川乡振兴院)

四川乡村振兴学院作为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振兴专门教育机构,自2021年挂牌成立以来,通过整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核心资源,构建了“政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学院聚焦“人才培育、技术孵化、文化传承”三大功能,形成“教学+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累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6万人次,开发特色农业技术课程83门,其“田间课堂”覆盖率达全省92%的涉农县区。在农业农村部2023年评估中,学院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同类机构前三位,尤其在川菜师傅、科技兴村等特色项目上形成品牌效应,但在高端人才引进和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四	川乡村振兴学院

一、办学定位与战略布局

学院锚定“西部乡村振兴人才高地”目标,构建“一核两翼三支撑”发展架构。核心功能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左翼拓展农业技术推广,右翼深化乡村治理研究;依托“教学基地+实训园区+在线平台”形成立体化支撑体系。

核心指标 四川乡村振兴学院 浙江乡村振兴学院 广东乡村振兴培训中心
年培训规模 4.2万人次 3.5万人次 2.8万人次
特色专业占比 68% 52% 45%
校企共建基地数 136个 98个 73个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

构建“基础+技能+创业”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定制化课程包”42个,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乡村电商运营”等课程采用“双师制”教学。独创“三段式”培养模式:1个月理论学习+2个月基地实训+3个月跟踪指导,学员取证率达91%。

课程类型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企业参与度
种植技术 80小时 160小时 75%
农产品加工 60小时 180小时 82%
乡村旅游 40小时 200小时 90%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现有专任教师28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占比37%,双师型教师达63%。实施“百名专家进乡村”计划,聘请乡土人才导师156人,形成“高校教授+农技骨干+田秀才”的复合型师资结构。

师资类别 高级职称占比 企业实践经历 年度培训时长
专职教师 37% 2.3年/人 40小时
兼职专家 68% 5.7年/人 24小时
乡土导师 12% 11.4年/人 16小时

四、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6万人,带动创业率28%,平均增收3.2万元/户。建立“学员-合作社-龙头企业”传帮带机制,孵化家庭农场4300余个,其中省级示范社占比17%。

td>
培养类型 结业人数 创业成功率 年均增收
生产经营型 5.8万 31% 3.8万元
专业技能型 4.2万 26% 2.9万元
社会服务型2.6万 18% 1.7万元

五、产学研协同机制

与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8个,联合攻关技术难题47项。建成“天府粮仓”等科研平台,年均转化科技成果23项,技术推广面积超千万亩。

合作类型 项目数量 资金规模 专利转化率
横向课题 136项 8500万元 12%
共建实验室 29个 1.2亿元 18%
技术包县 - - -

六、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投入2.3亿元建设智慧校园,建成现代农业实训基地42个,总面积达1.2万亩。开发“川乡学堂”APP,注册用户突破15万,线上课程年访问量超800万次。

设施类别 数量 投资金额 使用率
实训基地 42个 1.5亿元 92%
虚拟仿真室 18间 3200万元 85%
移动教学终端 - - -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开展技术巡诊,年均下乡服务超2000人次。承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9项,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领导批示17次,形成“教学-研究-服务”良性循环。

服务形式 年度次数 覆盖人群 成果转化率
技术培训会 340场 18.7万人 65%
田野调查 186次 - -
政策宣讲 273场 14.2万人 -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四	川乡村振兴学院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县域教学点标准化率仅68%,二是高端人才缺口达35%,三是省际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建议通过“东西部结对帮扶”“数字资源云平台”等创新机制突破发展壁垒。

  • 短期目标(2025年):实现市州分院全覆盖,培育“天府乡匠”1000名
  • 中期规划(2030年):建成国家级乡村振兴教材研发中心,技术推广覆盖率提升至85%
  • 长期愿景(2035年):成为国际知名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输出标准体系至“一带一路”国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