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暨南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暨大建校时间背景)

暨南大学建校时间与历史背景综合评述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建校时间可追溯至1906年,最初由清政府创立于南京,初名“暨南学堂”。这一创举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海外华侨虽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却始终心系故土,并迫切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
于此同时呢,清政府也意识到华侨群体在资金、技术及思想上的巨大潜力,试图通过兴办教育凝聚侨心、引进侨智,以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改革与复兴大业。
因此,暨南学堂的诞生,不仅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标志性事件,更承载着特殊的国家使命与民族期望。它开创了由国家创办华侨高等教育的先河,其名称“暨南”源自《尚书·禹贡》中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寓意将中华文化远播至南洋及五湖四海。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虽几经辗转,历尽烽火,甚至一度停办,但始终坚守“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初心,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诞生:晚清侨教 initiative 与国家战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之中。对外,在鸦片战争及后续一系列与列强的冲突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严重受损;对内,社会矛盾激化,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为了挽救统治,清政府不得不推行一系列新政,其中就包括教育改革,试图借鉴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培养新式人才。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群体——海外华侨,进入了清廷的视野。数百年来,大量中国东南沿海的民众为谋生而“下南洋”,或远渡重洋至美洲等地,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华侨社群。他们在居住地往往备受歧视与压迫,但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智慧,许多人在商业、矿业、种植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他们虽身居海外,却始终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学习祖国语言文化,不忘根本。当时的海外侨社缺乏正规的中文教育体系,子弟求学无门。清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华侨的巨大价值。一方面,华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潜在的资本来源;另一方面,他们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现代化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维系与华侨的联系,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清政府的向心力,这在当时也被视为一种“争夺侨心”的政治策略。
因此,兴办一所专门面向华侨子弟的学校,既满足了侨胞的实际需求,也符合清廷“恤侨惠工”和“教育救国”的战略意图。1906年,在端方等开明官僚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正式决定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创办“暨南学堂”。1907年3月,第一批21名印尼侨生抵达南京,学堂正式开学。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校诞生,开启了中国华侨高等教育波澜壮阔的历程。“暨南”溯源:校名寓意与文化使命

学校的命名极具深意和文化厚重感。“暨南”二字,直接取自《尚书·禹贡》中的名句:“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这句话描绘了古代中国声威教化广布四海的盛况。其中,“朔”指北方,“南”指南方,“暨”意为及、至。“朔南暨”即指从北方到南方。“声教”则指声威与教化。

为华侨子弟而建的学堂取名“暨南”,其核心寓意在于:希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道德教化,向南洋及世界各地的华侨传播而去,覆盖并惠及四海之内的每一个炎黄子孙。它清晰地表明了这所学校的创立初衷和核心使命——面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通过教育这一纽带,紧密连接起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与他们的文化母国。这一使命从建校之初便已确立,并贯穿了学校整个发展历史,成为暨南大学最根本的基因与最鲜明的特色。

初创岁月:南京时期的奠基(1906-1923)

暨南学堂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创时期,学校规模较小,主要任务是帮助海外归来的侨生补习中文和基础课程,为他们进一步升入国内其他高等院校做准备。学堂的管理和教学均体现了严谨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 生源与课程:首批学生主要来自爪哇(今印尼地区)。课程设置既注重国文、经史、地理、伦理等传统文化教育,以巩固学生的民族根基,也开设算术、外语、博物、体育等新式科目,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 管理体制:学堂由清政府学部和南洋大臣共同管辖,体现了其作为国家战略项目的重要性。首任堂长(校长)为郑洪年,他为学校的早期规章制度和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 辛亥革命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暨南学堂因经费断绝而暂时停办。这一时期的中断,反映了学校命运与国家政局紧密相连的特性。

1917年,在北洋政府时期,深受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大力倡导,暨南学堂得以恢复,并于1918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这次复办不仅是简单的重启,更是一次升级。学校增设了师范、商业等科,开始向更为全面的中等教育机构发展,为后来升格为大学准备了条件。1921年,暨南学校与东南大学合作创办了当时国内首所商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展现了其在商科教育领域的超前视野。

沪上繁荣:升格大学与黄金发展(1923-1949)

1923年,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更便利的侨生出入境条件,暨南学校主体迁往上海真如。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了一段辉煌的“真如时期”。

  • 升格为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暨南学校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刻。在同年的改组中,它被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少数几所国立大学之一,也是唯一一所专门为华侨子弟设立的国立高等学府。首任校长为郑洪年,他提出了“知行合
    一、自强不息”的期望,并制定了“道德、科学、军事、职业、政治”五种训练并重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复兴民族、服务侨社的杰出人才。
  • 学科建设与繁荣:升格大学后,学校迅速发展壮大。先后设立了商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等多个学院,其中商学院尤其声名显赫,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学子。一大批知名学者如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周予同、钱亦石等曾在此执教,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声誉鹊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 抗日烽火中的迁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美丽的真如校舍毁于战火。暨南大学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先后迁至上海公共租界、福建建阳等地坚持办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师生们秉持爱国精神,弦歌不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教育救国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
辗转办学:合并与重建的曲折(1949-1978)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暨南大学的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抉择和调整。

  • 合并与停办:1949年9月,暨南大学的大部分院系被合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院校,其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实体暂时结束了在上海的历程。其后一段时间,暨南大学曾在酝酿中,但并未实际复校。
  • 广州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华侨事务与华侨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满足广大华侨、归侨和侨眷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在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的大力推动下,国务院于1958年决定在广州重建暨南大学。陶铸亲自担任重建后的首任校长。学校的重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新中国培养华侨华人子弟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
  • 成为综合性大学:重建后的暨南大学被定位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开设了中文、历史、外语、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系科,迅速重新崛起为华南地区的学术重镇。
  • “文革”冲击与再次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暨南大学如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遭受严重冲击,正常教学科研活动陷入瘫痪。1970年,学校被迫撤销,校舍被占,教职工被分流,暨南大学的火种再次面临熄灭的危险。
新时期复兴:改革开放与“211工程”建设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侨务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此背景下,恢复暨南大学被提上重要议程。

  • 第二次复办: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明确要求尽快复办暨南大学。同年10月,暨南大学正式恢复开学。这次复办意义重大,标志着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复办后,学校实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招生对象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主,同时也招收部分内地学生。
  • 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暨南大学充分利用地处广东、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深厚的侨校特色,迅速发展壮大。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 入选“211工程”:1996年,暨南大学成功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这是国家对学校办学成绩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也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使其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
新世纪征程:“侨校+名校”战略与一流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暨南大学确立了“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即在突出侨校特色、更好为侨服务的同时,奋力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 珠海校区与深圳校区的建立:为了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布局,学校先后于1998年建立了珠海校区,于(后续年份)推动深圳旅游学院的发展,形成了广州、珠海、深圳三地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物理基础。
  • 部部省共建:2011年,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共建暨南大学。2018年,共建单位调整为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政府。这一高规格的共建模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
  • 入选“双一流”建设:2017年,暨南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药学学科(自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22年,学校再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力学、生物医学两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培优学科,基础医学等新增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
  • 新时代的使命:今日的暨南大学,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是全球华侨华人学子求学深造的重要选择。它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
    一、联系世界华侨华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也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结语

回望1906年那个起点,暨南大学的创立源于一个积贫积弱古老国家的自救图存与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呼唤。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三起三落,五度播迁,历经沧桑,却始终薪火相传,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初心未改。从南京的初创到上海的辉煌,从建阳的坚守到广州的重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与新世纪的跨越,它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千万华侨华人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其历史,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华侨教育的缩影,更是一部彰显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精神的壮丽史诗。展望未来,暨南大学必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的重托,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81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92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