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央民族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中央民大建校年份背景)

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可追溯至延安时期的民族教育实践。建校背景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积极推动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政策密切相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延安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基地,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直接为后续中央民族学院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储备了师资并确立了办学方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面临巩固统
一、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亟需大量兼有政治觉悟和专业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及知识分子。在这一形势下,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的高等民族院校,集中全国资源,系统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并深入开展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的研究。
因此,中央民族大学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新中国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落地的一项关键举措,它不仅承载着为国家民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使命,也标志着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阶段。

中央民族大学的渊源与雏形

中央民族大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源深植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之中。早在红军长征时期,党和军队与沿途各族群众的广泛接触,深刻认识到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复杂性。到达陕北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陕甘宁边区的巩固,系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院校,其创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学院吸纳了来自蒙古、回、藏、苗、彝、满、汉等多个民族的学生,尽管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但形成了平等、团结、艰苦奋斗的校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革命实际,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特别是民族政策),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军事训练。延安民族学院存续期间,为党和军队输送了一批宝贵的少数民族骨干力量,他们在团结各族人民抗战、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局发展,延安民族学院经历了辗转迁址,但其办学传统和精神得以保留。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为新中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如何发展民族教育积累了初步但极为宝贵的经验。可以说,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在精神血脉和办学传统上的直接源头,其“红色基因”和“民族团结”的核心理念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与迫切需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巩固统
一、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的千头万绪的任务。在民族工作领域,形势尤为严峻和紧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情况复杂多样。

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要彻底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为此,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被提出并实施:

  • 民族识别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族群的称谓和身份并不明确,亟需进行科学的识别与确认,这是落实一切民族政策的前提。
  •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大批懂得党的政策、熟悉当地情况的少数民族干部去具体执行和管理。
  • 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制度改革,废除旧有的封建特权、奴隶制度等,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大量的本地干部深入群众开展工作。
  • 发展经济与文化: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繁荣文化,需要各类科学技术人才和专业干部。

所有这些宏伟而艰巨的任务,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需求:必须迅速、大规模地培养既有高度政治觉悟,又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现有的、零散的培养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的巨大需求。
因此,在北京创办一所国家级的高等民族学府,集中力量培养民族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当时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筹建过程与正式成立

筹建一所新型民族高等学府的动议,很快被提上中央人民政府的议程。这项工作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关怀和高度重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与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从中央至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 其中特别指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必要时还可增设。”

根据这一决定,各项筹备工作迅速展开。学校选址于北京西郊,毗邻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筹建委员会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一批顶尖学者,如潘光旦、费孝通、吴文藻、林耀华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央民族学院早期教学与科研的奠基人。
于此同时呢,从全国各地,包括那些刚刚解放的边疆地区,选拔和招收了第一批少数民族学员。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标志着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由当时担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乌兰夫同志兼任。建校之初,学校的任务非常明确:一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政治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形态,三是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学校的成立,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和民族工作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承载着党和国家的重托,也寄托着各族人民的期望。

早期的办学特色与历史贡献

中央民族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展现出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鲜明特色和使命担当。


一、以干部培训为起点,政治教育为核心
早期学员很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积极分子乃至民族上层人士。学校的教学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深刻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使他们成为能够联系本民族群众、贯彻党的政策的骨干力量。短期培训是建校初期的主要形式,效果立竿见影,迅速缓解了民族地区干部极度匮乏的局面。


二、汇聚学术大家,开创民族研究
学校汇集了一批中国最杰出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学者。他们不仅从事教学,更带领师生深入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社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的社会历史调查。这些调查首次全面、科学地记录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历史渊源,为后来的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新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基础,其影响深远。


三、践行民族团结,营造多元文化校园
校园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大家庭氛围。中央民族学院成为了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缩影和窗口,许多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在这里上演。

在五六十年代,中央民族学院为民族地区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和专业人才,他们像种子一样撒遍祖国边疆,在巩固政权、推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统一等方面建立了不朽功勋。
于此同时呢,学校在民族研究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赢得了“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最高学府”的声誉。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更名为大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族学院如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遭受严重冲击,教学科研一度陷入停滞。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恢复和发展的春天。

伴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审时度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

  • 学科拓展与转型:从过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逐步扩展至理、工、医、经、管、法、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了更加综合性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民族地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 办学层次提升: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并积极恢复和建设硕士点、博士点,形成了从预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科学研究深化:继续发挥民族学科的传统优势,同时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应用研究,为国家民族工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 国际化进程加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成为国际民族学、人类学界了解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研究的重要窗口。

为了准确反映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于1993年11月30日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这次更名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办学规模、水平、层次和内涵发生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此后,学校相继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背景的深层解读与精神传承

回望中央民族大学的建校历史,其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政治逻辑和文化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党中央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而是创造性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通过创办民族院校来为这一制度的实践提供人才和理论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建校决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集中宝贵资源创办这样一所大学,是一项着眼于国家长远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略投资。事实证明,这批早期培养的干部和人才,在后来维护国家统
一、反对分裂、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融入血脉。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政治象征和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坚定决心,象征着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它所承载的促进民族团结、服务民族战略、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从1951年走来,中央民族大学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民族政策演进史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源于延安窑洞的革命初心,成于新中国建设的澎湃浪潮,兴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其建校的背景、初衷和历程,永远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95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31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