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辽宁机电校训历史)

关于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 笃行 致用 创新”,并非凭空产生的一句口号,而是学院在数十载办学实践中,深刻把握职业教育规律、紧密结合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所凝练出的精神旗帜与价值核心。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精准地诠释了学院作为一所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魂和发展之要。“厚德”是根基,强调立德树人,将思想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体现了职业教育“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笃行”是态度,倡导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契合了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的本质特征;“致用”是目标,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导向是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是动力,鼓励师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反映了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内在要求。该校训的历史渊源,深深植根于学院自建校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而不断发展的办学历程。它既是学院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激励一代代机电学子成长成才、鞭策一代代教职员工砥砺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深入解读其历史脉络与时代内涵,对于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文化积淀乃至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突出机电专业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而校训则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厚德 笃行 致用 创新”这八个大字,不仅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指引着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师生的行为准则。


一、 校训文本的逐层解读与整体意蕴

要深刻理解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必须对其每一个构成要素进行细致的剖析,并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联。


1.“厚德”:立身之本与价值基石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本意是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在学院的校训中,“厚德”被置于首位,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这明确宣告,学院的教育并非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以德育为根本的全面素质教育。它强调:

  • 道德修养的优先性: 无论技术如何精湛,能力如何出众,良好的道德品质始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根本。学院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放在核心位置。
  •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厚德”蕴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深厚责任感。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的工匠。
  • 职业精神的塑造: 在机电行业,严谨、诚信、协作、安全的职业精神至关重要。“厚德”教育内在地包含了这些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能够恪守职业操守,成为行业信赖的人才。

因此,“厚德”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价值标杆,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健全人格塑造。


2.“笃行”:实践路径与作风体现

“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是儒家所倡导的为学几个阶段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笃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 强调知行合一: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院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积极付诸实践,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
  • 培养务实作风: “笃”有忠实、专
    一、踏实之意。“笃行”要求师生对待学习和工作要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作风正是现代制造业所亟需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 凸显行动导向: 学院的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训实习等方式,将“笃行”的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笃行”是连接“知”与“用”的桥梁,是学院办学特色的直接彰显。


3.“致用”:目标导向与价值归宿

“致用”即“学以致用”,其思想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它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服务于社会。对于高职院校,“致用”是其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

  • 明确服务导向: 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展开。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都与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和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
  • 追求应用价值: 教育教学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学院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致用”体现了职业教育强烈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 实现个人价值: 对学生而言,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致用”为学生指明了成才报国的清晰路径。

“致用”确保了学院的教育活动始终不偏离服务发展的根本宗旨。


4.“创新”:时代要求与发展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创新”对于机电类职业技术人才而言,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 适应产业升级: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机电行业。学院鼓励师生关注前沿技术,具备工艺改进、技术革新和初步的研发能力。
  • 培养批判性思维: 创新源于对现状的反思与超越。学院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 激发内生动力: 将创新意识融入校园文化,举办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创新”使校训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学院和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能力。

“厚德、笃行、致用、创新”四位一体,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厚德”是灵魂,规定方向;“笃行”是方法,强调过程;“致用”是目的,明确效果;“创新”是提升,追求卓越。它们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 校训的历史演进与时代烙印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与确立过程,与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国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紧密相连,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1.办学初期的精神积淀(建校至20世纪末)

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中期成立的面向机械电子工业的专门学校。在那个百废待兴、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学校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为国家的工业建设,特别是辽宁这个重工业基地,培养急需的技术工人和初级技术人才。这一时期,虽未有成文的校训,但一些核心精神已在办学实践中萌芽:

  • 强调“实干”: 与当时“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一致,学校极其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的品质,这为后来的“笃行”奠定了传统基础。
  • 注重“专业对口”: 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工厂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设置与岗位高度匹配,体现了强烈的“致用”导向。
  • 重视“思想教育”: 在人才培养中,坚持政治挂帅,强调又红又专,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包含了“厚德”的朴素内涵。

这一时期的精神积淀,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于建设的朴素价值观,为日后校训的正式提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高职教育探索期的理念凝练(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学校升格或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身份的改变带来了办学理念的深刻变革。学院开始系统思考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和灵魂。在这一阶段:

  • 国家政策的引导: 教育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校训、校歌、校徽等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这从外部推动了学院对自身文化精神的总结与提炼。
  • 对高职教育本质的深化认识: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其核心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必须突出实践性、应用性。
  • 初步的文本形成: 在广泛征集意见、深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学院逐渐将“厚德”、“笃行”、“致用”等关键词纳入考量范围。这些词汇既能传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又能契合高职教育的新要求。而“创新”一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也开始进入视野。

这一时期,是校训从隐性精神向显性文本过渡的关键阶段,理念在碰撞与融合中逐渐清晰。


3.校训的正式确立与丰富发展(21世纪初至今)

进入新世纪,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优质校建设、双高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动下,学院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校训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正式确立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正式颁布与宣传: 经过严谨的民主程序和专家论证,“厚德 笃行 致用 创新”被最终确定为学院校训,并通过各种渠道在校园内外进行广泛宣传和阐释,使其深入人心。
  • 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学院发现,校训中的“笃行”(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和“致用”(追求卓越、创造价值)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校训成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 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新质生产力”: 面对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大趋势,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校训中的“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院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绿色技能和创新能力,使校训内涵与时代同频共振。
  • 融入治理体系: 校训不再仅仅是文化标识,更逐步融入学院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方方面面,成为指导办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尺度。

由此可见,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历史,是一部从实践积淀到自觉凝练、从初步形成到丰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焕发新活力的历史。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方位渗透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厚德 笃行 致用 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1.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 课程思政强化“厚德”: 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实践教学体系落实“笃行”: 构建了覆盖校内实训、企业实习、技能竞赛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占比,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锤炼技能。
  • 产教融合驱动“致用”: 深入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聘请企业专家授课,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 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创新”: 推广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设立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彰显

  • 物质载体呈现: 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化石上,印制在宣传册、毕业证、校园卡上,实现视觉系统的全覆盖。
  • 品牌活动承载: 举办以“厚德”为主题道德模范评选、以“笃行”为核心的技能大赛月、以“致用”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成果展、以“创新”为特色的科技文化节等,使校训精神可感、可知、可参与。
  • 榜样故事传播: 大力宣传在品德、技能、服务、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师生和校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诠释校训的内涵。


3.在管理服务中的浸润

  • 管理理念融入: 要求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以“厚德”要求自身修养,以“笃行”落实工作职责,以“致用”提升服务效能,以“创新”优化工作流程。
  • 制度设计体现: 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优、资源配置等制度设计中,融入校训的价值导向,例如,加大对实践教学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的奖励力度。
  • 育人环境营造: 致力于建设安全、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训精神的熏陶。

通过以上全方位的渗透,校训从墙上、纸上的文字,真正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认同,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核心竞争力。它指引着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38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2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