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上交医思政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我国顶尖的医学教育机构,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成效。该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其教育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灌输,更强调实践养成和价值引领,将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卓越医学人才。学院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深厚的文化浸润以及严谨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深刻融入到了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它并非孤立存在的理论说教,而是一个与顶尖医学学府的地位相匹配、与救死扶伤行业特质相契合的动态、有机的整体。


一、 顶层设计与理念融合:铸就育人之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体现在其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上。学院党委深刻认识到,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为谁培养医学人才,是根本性问题。
因此,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突出位置,将其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评估。

其核心理念是“深度融合”与“价值引领”。所谓深度融合,即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专业课之间的壁垒,推动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价值引领则强调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要素,内化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职业操守。这一设计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附加任务,而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天然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出“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爱”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二、 主渠道建设:夯实理论之基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改革。

  •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学院全力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现代化。教师们善于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案例、社会热点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授“生命伦理学”时,会深入探讨“抗疫精神”、“医患关系”、“前沿生物技术中的伦理困境”等,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分析现实、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 课程思政全面赋能:这是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亮点之一。学院深入挖掘各类医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人文精神元素,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患者隐私保护等价值观,自然融入解剖学、病理学、内外科学乃至前沿讲座等所有教学环节。一位解剖学老师在讲授“人体结构”时,会引导学生对“大体老师”(捐献者)怀有敬畏感恩之心;一位临床导师在带教时,会以身作则诠释“仁心仁术”的真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三、 实践育人体系:砥砺知行合一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亦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构建了极其丰富的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国情、锤炼品格、奉献社会。

  • 临床实习与医德培育:附属医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瑞金、仁济、新华等全国顶尖的附属医院里,学生们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直接面对患者,体验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他们从前辈医生身上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做出艰难的伦理决策、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与同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的最好淬炼。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院鼓励并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例如,组建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深入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山区进行义诊和健康普查;利用假期开展“健康中国”主题调研,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在进博会等大型活动中担当医疗志愿者。这些活动使学生们走出“象牙塔”,亲眼目睹国家的发展与不足,增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小我”融入“大我”。
  • 重大事件淬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上交医学院的师生和广大医护人员逆行而上,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最鲜活、最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学院通过组织抗疫事迹报告会、访谈抗疫英雄等形式,让这种“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深入人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自豪感。


四、 文化浸润与环境熏陶: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了独具医学特色的浓厚育人氛围。

  • 医学人文教育:学院开设了大量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艺术等人文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沟通能力。每年举行的“白衣天使授帽仪式”、“医学生宣誓”等仪式教育活动,充满了庄严感和使命感,是学生职业身份认同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节点。
  • 院史与榜样教育:拥有深厚历史的交大医学院,其院史本身就是一部爱国奋斗史。王振义、陈竺等一大批医学大师的感人事迹和科学精神,是激励后学的宝贵财富。学院通过建立院史馆、设立名师纪念室、举办大师论坛等方式,让这些身边的榜样成为学生前行的灯塔,激励他们追寻前辈足迹,勇攀医学高峰。
  • 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学院积极适应新时代特点,构建了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为核心的新媒体矩阵,生产传播一批正能量、有深度、有趣味的网络文化产品,主动发声,弘扬主旋律,清朗网络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覆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 队伍建设与组织保障:筑牢坚强后盾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和坚实的组织保障。

  •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学院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不断学习医学知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专业。辅导员则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他们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和实验室,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进行精细化的思想引导。
  • 专业教师与临床导师的协同:学院强化全体教师的育人职责,将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广大专业教师和临床导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的责任,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 党组织与团组织的引领:学院各级党团组织发挥着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主题党课、团日活动、党员发展等工作,将优秀的医学生凝聚在党团组织周围,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先进性,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工程。它成功地将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望、学校的使命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理论武装、实践锻炼、文化熏陶和管理服务等多种途径,精准地作用于每一位医学生。其结果不仅仅是培养出了医术高超的专家,更是塑造了一批批怀揣理想、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的“健康中国”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套成熟且不断创新的育人体系,为其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也为其他高等医学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37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18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