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兰州理工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兰州理工建校时间)

关于兰州理工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兰州理工大学的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919年。这一年,学校的前身——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在西北重镇兰州正式创立。这一创举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之中。从宏观历史视角看,1919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风起云涌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爆发,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科学救国之志与工业强国之梦,“实业救国”的思潮席卷全国。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尤其在广袤的西北地区,现代工业与技术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甘肃地方政府与社会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要改变本地落后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培养本土的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的应运而生,正是响应时代呼唤、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它的创立,开启了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现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先河,为这片土地播下了高等工程教育的火种。从最初的工艺学校,历经甘肃省立工校、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兰州工业学校等不同发展阶段,学校始终坚守工科教育阵地,不断适应国家与地方的建设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学校于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实现了办学层次的重大飞跃。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标志着其学科布局和办学定位进入了更加综合、更加成熟的新阶段。
因此,1919年的创校是兰州理工大学百年征程的起点,其历史背景与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精神、与西北地区开发建设的迫切需求紧密相连,奠定了学校日后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


一、 时代召唤与地域需求:1919年创校的深层动因

要深刻理解兰州理工大学建校于1919年的历史必然性,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宏大的社会历史画卷之中。

(一)国家层面的“实业救国”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进行政治变革不足以挽救危亡,必须大力发展实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初步尝试,但其局限性也暴露无遗。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倡导“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振兴民族工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教育界更是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主张改革旧教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在这一时代主旋律下,全国各地兴办实业学堂蔚然成风。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各种工业、工艺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的创立正是这一全国性浪潮在西北地区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二)西北地区与甘肃省的特定需求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起步更晚,基础更为薄弱。甘肃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代工业几乎为零,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政府和士绅阶层逐渐意识到,缺乏现代技术和专业人才是制约本地发展的根本瓶颈。当时甘肃的资源,如矿产、羊毛、皮革等,由于缺乏深加工技术,大多以原材料形式外运,经济效益低下。要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促进民生改善,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而工业体系的建立,首赖于人才培养。
因此,创办一所能够传授现代工业知识、培养初级技术人才的学校,成为当时甘肃主政者及社会贤达的迫切愿望和共识。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的设立,直接目标就是为本地培养亟需的工艺和技术力量,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初步开发与建设,具有鲜明的区域针对性和现实紧迫性。

(三)甘肃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晚清“新政”时期,甘肃也开始尝试兴办新式学堂,但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小学教育层面,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尚属空白。进入民国后,甘肃的教育事业在艰难中缓慢前行。创办工艺学校,也是完善本省教育体系、填补职业技术教育空缺的重要步骤。它标志着甘肃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向现代的应用科学领域拓展,是甘肃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 时代思潮驱动: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精神与“实业救国”思想是全国性背景。
  • 区域发展渴求:甘肃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内在动力。
  • 教育体系完善:填补甘肃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空白是直接动因。


二、 薪火相传与砥砺前行:建国前的早期发展(1919-1949)

自1919年创校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三十年是学校在旧中国艰难时世中坚守、求存和发展的时期,虽历经坎坷,但薪火不息。

(一)创校初期与办学定位

1919年,学校以“甘肃省立工艺学校”之名诞生,校址设在兰州。创校之初,学校规模较小,条件简陋,但其办学宗旨十分明确:传授现代工艺知识,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开设的专业 likely 侧重于当时社会急需的工种,如应用化学、纺织、土木、金属加工等基础工业门类。教学模式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这奠定了学校日后重视工程实践的办学传统。这一时期,学校的师资多为聘请有实务经验的工程师或受过新式教育的学者,他们为甘肃播下了第一批现代工业技术的种子。

(二)抗战时期的艰难维系与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大量高校和人才内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兰州作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战略地位提升。虽然学校在战乱环境中办学经费更加拮据,物资匮乏,但师生们依然克服困难,坚持教学。战争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反而更为迫切,学校的教育功能在特殊时期得以凸显。这一时期,学校可能根据战时需要调整了专业设置,为支持抗战和后方生产培养了一些人才。
于此同时呢,内迁知识分子也可能为学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名称变更与体制调整

在建国前的三十年里,学校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经历了数次名称变更,例如先后改称为甘肃省立工校、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兰州工业学校等。每一次名称的变化,都反映了学校在办学层次、专业范围或隶属关系上的微调,但其作为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基本性质在这一时期相对稳定。这些变化也记录了学校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工业教育之路的历程。

在建国前的三十年,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守了工程技术教育的阵地,为甘肃培养了一批早期的工业技术骨干,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焕发新生与本科跨越:建国后的重要转型(1949-2003)

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使其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和质变飞跃的新阶段。

(一)新中国初期的调整与巩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并对旧有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和调整。学校被纳入新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为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此期间,学校可能经历了院系调整或合并,师资队伍得到补充和加强,教学设施逐步改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学校积极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这一时期的工作,为学校向高等工程教育迈进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1958年:升格本科的里程碑

1958年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
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适应这一形势,经国家批准,学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并正式命名为“甘肃工业大学”。这一转变是质的飞跃,标志着学校从此跻身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行列,办学空间、学科建设、师资引进、科学研究都进入了新的境界。校名中的“甘肃”二字,明确了其服务地方的主要面向,“工业”二字则突出了其办学特色和重点。升格后的甘肃工业大学,迅速开设了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本科专业,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春天。甘肃工业大学也进入了恢复、改革、发展的高速轨道。

  • 学科拓展:学校在巩固原有工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增加了自动化、计算机、材料科学等新兴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 层次提升: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开始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 科研突破: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日益活跃,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在有色金属冶金、土木工程、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 条件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办学硬件条件今非昔比。

到二十世纪末,甘肃工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样性大学。


四、 更名赋能与世纪新篇:迈向高水平大学(2003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塑造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甘肃工业大学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学校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提升。

(一)更名的战略意义

“兰州理工大学”这一新校名具有更深远的意涵。

  • 突出区位中心:“兰州”作为甘肃省会和中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知名度和辐射力大于“甘肃”,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便于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和师资。
  • 体现学科发展:“理工”相较于“工业”,涵盖面更广,更能准确反映学校已经形成的以工为主、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实际格局,为未来学科的进一步综合化发展预留了空间。
  • 契合时代趋势:更名为“大学”,是学校综合实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也符合国内外高水平技术类大学命名惯例,有利于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树立品牌。

这次更名,是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

(二)新世纪以来的内涵建设

更名后的兰州理工大学,进入了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 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 学科特色凝练:依托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和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积淀,重点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部分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 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明显,为行业进步和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国际交流拓展:积极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和合作研究,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百年学府的当代使命与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理工大学秉承“奋进求是”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甘肃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需求。学校正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朝着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其始于1919年那个“实业救国”梦想的旅程,仍在波澜壮阔地延续。

从1919年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的蹒跚学步,到1958年甘肃工业大学的本科跨越,再到2003年兰州理工大学的品牌提升,这所百年学府的发展轨迹,深刻烙印着国家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印记。它的诞生,源于救亡图存的呐喊和建设乡土的渴望;它的成长,得益于新中国的阳光雨露和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它的未来,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兰州理工大学的百年校史,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奋斗史,更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工程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是几代教育工作者科教报国、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37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38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