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哪一年成立建校的(德宏师专建校时间)

关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年份,是理解该校历史定位、发展脉络及其在区域教育体系中独特价值的关键起点。该校正式建立于1978年。这一时间点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元年这一宏大时代背景之下,反映了国家在经历特殊时期后,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振兴的迫切需求与战略布局。将建校年份置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乃至云南省西南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框架中审视,1978年标志着该地区专门化师范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它结束了当地无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历史,为后续培养大批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师资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与物质基础。追溯其源流,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更早的师范班或进修学校,但作为一所独立建制、具有高等专科教育资质的高校,其法定意义上的诞生即是1978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从最初的单一师范功能,逐步拓展为兼具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高等专科院校,其发展历程恰恰是中国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生动缩影。
因此,准确认知其1978年的建校起点,是全面把握学校历史贡献、文化积淀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创立背景与时代契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重大转变对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百业待兴,教育先行。历经十年动荡,中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遭受了严重冲击,师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广大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和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接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这里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将其视为振兴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加速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师队伍,成为当时教育战线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因此,在中央政策的指引和云南省的统一规划下,为了快速、有针对性地为德宏州及周边地区输送急需的师资,创办一所地方性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被提上日程。这所学校的建立,旨在利用专科教育周期相对较短、培养目标更贴近基层实际需求的优势,尽快缓解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荒”问题。它的诞生,是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服务地方发展战略的直接体现,承载着为德宏乃至滇西边境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初心使命。

学校的前身溯源与1978年的正式建校

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有其历史的积淀和演进的脉络。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不例外。在1978年正式建校之前,其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教师培训活动。

  • 早期师资培训基础: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适应德宏州基础教育初步发展的需要,当地已经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师资短训班、进修班或初级师范学校。这些早期的教育机构虽然规模不大、学制较短、层次不高,但它们为德宏州培养了最早一批本土教师,积累了宝贵的师范教育经验,为后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生源基础和办学实践基础。
  • 1978年:关键的建制升级: 1978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或根据当时有效的行政审批程序),正式建立了德宏师范专科学校(注:早期名称可能为此,后更名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一行政批准标志着学校完成了从非正规培训、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专科教育的质的飞跃。从此,学校拥有了独立的高等教育法人地位,可以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系统性地培养专科层次的中学教师。这一年,被视为学校历史的正式开端,校庆纪念日也通常以此为准。
  • 校名沿革: 建校之初,学校可能使用“德宏师范专科学校”等名称。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规范化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其名称逐步演变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更准确地反映其办学层次和属性。“高等专科学校”这一称谓明确了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又区别于本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因此,尽管有前身的积淀,但1978年作为其获得高等专科学校建制、开启规范化高等师范教育征程的元年,其标志性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建校初期的艰难创业与办学特色

1978年建校之初,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着诸多困难。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可能面临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短缺、教材匮乏等挑战。首批创业者和教职工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学校的办学从一开始就深深烙上了地域和民族的印记,形成了鲜明的初期特色:

  • 明确的办学定位: 坚定面向德宏州基础教育实际,主要为当地培养初中和小学师资。专业设置紧贴需求,初期很可能以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师范教育为主。
  • 民族性突出: 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注重招收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并可能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等内容,致力于培养热爱边疆、熟悉本地民族情况、愿意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的教师。
  • 师范性与实践性并重: 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强调教育实习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基层学校的教学工作。

这一时期,学校虽然规模小,但方向明确,为德宏州基础教育输送了最早一批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师资,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进入了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学校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 办学规模的扩大: 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招生范围可能从德宏州逐步扩展到省内其他地区。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优化。
  • 专业结构的拓展: 在巩固传统师范类专业优势的同时,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校逐步增设了一批非师范类专业,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力,向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迈进。这使得学校的服务面向从单一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扩展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更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
  • 办学条件的改善: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日益丰富,校园环境得到美化。
  • 内涵建设的深化: 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科研工作也开始起步,服务地方的能力有所增强。
  • 对外交流与合作: 利用地处边境的区位特点,学校可能逐步开展了与缅甸等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办学视野。

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使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一个初创期的小规模师范专科学校,成长为一所在滇西边境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高等专科院校

学校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

回顾自1978年建校以来的历程,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德宏州及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 师资培养的摇篮: 学校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为德宏州乃至更广泛区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这些毕业生大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师资状况,提升了教育质量,为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 作为当地的高等学府,学校在传承和弘扬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与创新发展。
  •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非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在农业、旅游、经贸、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德宏州的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事业。学校的智力资源也成为地方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
  • 边疆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发展教育、培养本土人才,学校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对于巩固边防、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德宏州高等教育的空白状态,优化了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成果。

面向未来的展望与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言,既存在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机遇方面,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为学校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德宏州作为前沿地带,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学校拓展办学空间、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舞台。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全国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生源市场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师资水平、科研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与高水平院校相比仍有差距;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并强化师范教育特色,同时办好职业类专业,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面向未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可能的战略方向包括: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做强师范教育主业,做特职业教育板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利用区位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最终目标是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边疆民族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继续为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其自1978年起步的奋斗故事,仍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写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87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769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