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湖南师大学校校训)

综合评述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仁爱精勤”四个字,凝练而深刻地概括了这所位于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的高等学府近一个世纪来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办学历程,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是对近代教育救国、师范报国时代精神的呼应,更是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师资与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仁爱”源自儒家核心思想,体现了师范教育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服务社会的崇高情怀,是师德之魂;“精勤”则汲取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实干与探索精神,强调了治学与育人所需的精湛技艺与勤勉态度。这一校训将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实践行动完美结合,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严谨的科学精神有机统一,形成了湖南师范大学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仅引领着历代师大人砥砺前行,也为学校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是解读这所大学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关键密钥。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深刻内涵,对于把握湖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底蕴至关重要。

仁爱精勤:湖南师范大学的精神丰碑与文化基因

在钟灵毓秀的岳麓山下,在奔流不息的湘江之滨,矗立着一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使命的高等学府——湖南师范大学。其校训“仁爱精勤”犹如一座精神的灯塔,照耀着学校自1938年创建以来八十余载的风雨征程。这四个字,简洁却意蕴深远,平和而力量千钧,它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醒目处的箴言,更是融入师大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和行为准则。要深刻理解湖南师范大学,就必须深入探究“仁爱精勤”这一校训的诞生背景、历史演进、多维内涵及其在办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一、 历史溯源:烽火中的诞生与时代熔铸

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仁爱精勤”并非建校之初便已确立,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沉淀与文化选择的过程,与学校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折射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思想变迁。


1. 创校背景与精神雏形(1938-1949)

1938年,正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时期,国家烽火连天,教育救国的呼声高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在安化县蓝田镇(今属涟源市)诞生。它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奉命筹建。创校之初,虽无明确的四字校训,但其办学精神已深深烙印上时代的印记。“教育救国”是当时最崇高的理想,“师范”二字本身即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廖世承先生等先驱倡导“以身作则”、“人格教育”,强调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献身教育的热忱。这种对师德与专业能力的双重强调,为日后“仁爱精勤”校训的提炼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师生们秉持着教育报国的信念,弦歌不辍,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使命、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精勤”的生动写照。


2.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与积淀(1949-1996)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合并、调整,先后更名为湖南师范学院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强调“又红又专”,即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学校在秉承原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了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虽然仍未形成统一的、正式的校训,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等理念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念与“仁爱”(关爱学生、师德高尚)和“精勤”(治学严谨、工作勤奋)的内涵高度契合,为校训的最终成型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土壤。


3.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内涵深化(1996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1996年,在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深入研讨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湖南师范大学正式将“仁爱精勤”确立为校训。这一决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对学校近六十年办学历史与精神传统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仁爱精勤”的提出,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又融入了湖湘文化“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同时也符合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自此,“仁爱精勤”成为全体师大人共同尊奉的价值准则,引领着学校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 多维阐释:仁爱精勤的深刻内涵

“仁爱精勤”四个字,每一个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时代要求,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仁爱:立教之基与为师之魂

  •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意指一种发自内心的、普遍的关爱与同情。将其置于师范教育的语境下,“仁爱”首先体现为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用爱心和耐心启迪智慧、塑造灵魂。这是一种超越单纯知识传授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关怀。
  • 仁爱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培养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教育事业的“仁爱”,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支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甘为人梯的内在动力。
  • 仁爱延伸至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师范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仁爱”要求师生心怀天下,关注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所学所能贡献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是“仁爱”精神的最高境界。

精勤:治学之要与成才之道

  • 精,意味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学问上,要求师生严谨治学,深耕专业领域,掌握扎实学识,具备创新精神,反对浮夸与浅尝辄止。在教学上,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力求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学生。在管理服务上,要求精益求精,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勤,意味着勤奋刻苦、坚韧不拔。“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的努力。“勤”是“精”的基础和途径。它倡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一种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还是职员的工作,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 “精”与“勤”相辅相成。无“勤”难以至“精”,徒有“勤”而无追求“精”的方向,则易流于平庸。唯有将勤奋的态度与追求卓越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在学术和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这深刻反映了湖湘文化中“扎硬寨、打死仗”的实干精神和“于斯为盛”的豪迈气概。

仁爱精勤的辩证统一

“仁爱”与“精勤”并非割裂,而是内在统一的。“仁爱”是方向,是动力,它赋予了“精勤”以温度和意义。一个缺乏仁爱之心的“精勤”,可能变得冷漠甚至危险。而“精勤”是实践,是能力,它使得“仁爱”情怀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空有仁爱之心而缺乏精勤本领的人,难以真正担当起教育或服务社会的重任。
因此,“仁爱精勤”共同构筑了湖南师范大学所倡导的完整人格与核心素养:既有温暖的人文情怀,又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既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有务实的行动力量。


三、 实践彰显:校训在办学中的生动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仁爱精勤”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深刻地融入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1. 在人才培养中根植“仁爱精勤”

学校将“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德育方面,高度重视师德教育,通过课程、讲座、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智育方面,强调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术规范,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学校长期坚持的“三春湖讲坛”、“名师工作坊”等,既是学术精进的平台,也是师风师德传承的载体。许多毕业生扎根基层教育,默默奉献,正是“仁爱精勤”校训精神的真实写照。


2.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弘扬“仁爱精勤”

湖南师范大学拥有一支秉承“仁爱精勤”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许多知名教授学者不仅学术造诣深厚(精),而且教学认真负责,关爱学生成长(爱),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勤)。他们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在师资引进、评价和表彰中,也注重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这本身就是对校训精神的践行和强化。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仁爱精勤”

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是滋养校训精神的沃土。岳麓山下的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为师生提供了潜心向学、陶冶情操的良好氛围。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对校训的展示,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学校开展的各类科技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如“爱心支教”、“科普下乡”等,为学生践行“仁爱”精神、锻炼“精勤”本领提供了广阔舞台。校训歌的传唱、相关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的举办,都使“仁爱精勤”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4. 在服务社会中拓展“仁爱精勤”

作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湖南师范大学始终将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学校积极参与教育扶贫、乡村振兴、决策咨询、文化传播等工作,将知识和爱心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这些行动,正是将校训中的“仁爱”情怀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而高质量的服务成效则离不开“精勤”的专业支撑。


四、 时代价值:面向未来的永恒指引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仁爱精勤”展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它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仁爱”是“德”的核心体现,“精勤”是“才”的坚实基础。坚持“仁爱精勤”,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导向,这与新时代教育方针高度一致。

它契合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未来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精勤),更需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关爱学生的情怀(仁爱)。校训为师范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再次,它鼓舞着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追求卓越。“精勤”精神驱动着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追求更高水平,而“仁爱”精神则确保这种追求始终保持着正确的人文导向和社会价值。

“仁爱精勤”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其历史传承的结晶、办学理念的精华和校园文化的灵魂。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承载着先辈的期望与嘱托;它在现实中生动实践,塑造着一代代师大人的品格与能力;它向未来坚定延伸,必将持续引领湖南师范大学在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这座精神的丰碑,将继续屹立在岳麓山下,激励着所有师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448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096s